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们就对头顶的天穹充满了好奇心。在古代,人们通过肉眼观察天空。西方的上帝创世,东方的盘古开天,这些富含人类智慧的古代神话,都反映出了人类对于宇宙根源及其演变的探究热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今科学家们则利用卫星、激光、大型天文望远镜和超级计算机来对宇宙进行观察与研究,层出不穷的新发现,不断刷新着我们对宇宙的理解。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网近日公布了一项来自哈勃太空望远镜的最新研究成果。文章称哈勃发现宇宙的膨胀速度比之前预测的还要快9%,且这种差异是偶然性的,概率从三千分之一降低到了十万分之一。
学术动态
我们熟悉的冰都是无色透明的纯净固体,但在极端温度、压力条件下,冰可以呈现出全然不同的面貌。30 多年前,就有物理学家预言,水能够以一种独特的超离子冰晶存在。最近,在一项发表于《自然》的论文中,这一猜测终于得到了证实:这种熔点高达 4700 摄氏度的黑色“超离子冰”不仅存在,还可能是太阳系中含量最高的水的形态之一。 学术动态
暗物质粒子是什么?这是萦绕在所有理论物理学家心中的疑团。物理学家相继提出了轴子、WIMP粒子等暗物质候选粒子,也试图通过天上地下的多个实验寻找暗物质,但它们仍然未见踪影。相比于这些微观世界中的候选粒子,希腊理论物理学家Asimina Arvanitaki提出的暗物质理论足够大胆。在她看来,形成于黑洞超辐射的暗物质粒子,足足有一颗行星那么大!这个与众不同的假说,是怎样提出的? 学术动态
德国研究人员研发出一种新算法,从已有观测数据中辨认出18颗大小与地球相近的太阳系外行星,其中最大一颗行星的半径是地球的两倍多,最小一颗的半径只有地球的69%。
基于美国航天局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部分观测数据,研究人员用名为“凌星最小二乘法”的新算法重新分析了517颗已被证明至少有一颗行星的恒星,发现了此前常用算法漏掉的18颗行星。
这些行星绝大多数离母星很近,表面温度远高于地球,有的甚至可能高达1000摄氏度。不过有一颗行星例外,它可能位于母星的宜居带中,即与恒星距离适中、可能有液态水存在的区域。
学术动态
当人们通过望远镜瞭望星空时,经常会被木星那靓丽的条纹结构、不同寻常的大红斑所吸引。然而,这个“大个子”行星的大红斑近日却被注意到开始“脱线”——有一大条红色的部分从大红斑主体上剥离,并开始向外散开。
虽然类似的现象曾在过去被观测到,但像这次一样如此大规模的变化,却实属首次。考虑到大红斑一直在萎缩的趋势,有天文爱好者提出疑问,难道大红斑要开始解体了?
学术动态
美国科研团队最新发现,火星北极表面约1.6千米下的冰层可能是古代极地冰盖的残余,如果融化,可让整个火星表面覆盖至少1.5米深的水。
5月22日发表在美国《地球物理通讯》杂志上的研究显示,这有望成为火星上最大的水库之一,为古代火星气候条件是否有利于生命存在的问题提供证据。
学术动态
5月23日,中英古生物学者宣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白垩纪地层发现了非常罕见的蛙类胃容物化石,让科学家首次详细了解史前两栖动物之间惊人的捕食关系。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英良世界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执行馆长钮科程,以及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苏珊·E·埃文斯共同研究。研究论文发表于《科学报告》。
“龙江盆地发现的一块块化石就如同一张张栩栩如生的史前快照,揭示了亿年前生物的形态以及行为,此次发现首次展示了白垩纪两栖动物之间的捕食,具有重要的研究和观赏价值。”位于福建的英良世界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刘良对记者说。
这件罕见标本的得来纯属偶然,钮科程告诉记者:“在一次征寻藏品的过程中,我偶然从产地的收藏家手中看到这个标本,它让我突然想到了小时候看过的动物纪录片中的一幕。在纪录片中,牛蛙一口吞下了一只剧毒蝾螈,最终被蝾螈毒死。而我眼前的这块化石,竟与纪录片中的一幕如此相似,难道这意味着,在一亿年前,它们的祖先就产生了这样的行为倾向?”
学术动态
在研究睡眠的科学领域,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如果不睡觉,动物和人都会死亡。但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种假设可能存在问题。
最近,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一项关于果蝇的新研究就进一步显示,睡眠对于生命的重要性并非如此前假设的那样高。
这一研究之所以值得关注,是因为它和其他研究果蝇睡眠的研究所使用的方法有所不同。盖尔斯特托的团队设计了一个全新的装置,可以监测到果蝇的这种微小动作。如果果蝇静止超过20秒,该装置就会自动旋转,“叫醒”它们。不过,由于存在这20秒的延迟,“果蝇自然还是能睡上一会儿的,” 盖尔斯特托说。而尽管睡眠时间不多,它们的状况似乎也没什么不对劲。以前的研究依靠的手段往往是惊吓动物,迫使其处于清醒状态,这样做显然会让动物精神紧张。虽然说,参与此类研究的狗、企鹅、老鼠、蟑螂和果蝇最终都死了,但真正杀死它们的可能不是缺乏睡眠,而是被迫要保持清醒的压力。
睡眠对于生存的重要性可能比不上食物——换言之,缺乏睡眠并不会让动物死亡。而这与现下普遍的共识是背道而驰的。
但是呢,即便睡眠对于生命来说并非是必需品,但对于在现实世界生存而言确实是必须的。缺少睡眠可能引发认知障碍等威胁生命的副作用。
学术动态
谁都不愿被一个数字所定义。但你的很多方面或许都体现在一个数字当中,不论你知道与否——它就是IQ,即智商。
爱丁堡大学智力研究人员斯图尔特·里奇(Stuart Ritchie)指出,大量数据表明,智商是预测个人寿命、健康与成就的最佳指标之一。这些结果在心理学界得到一次又一次的复制。
至于共同智能存在于人脑哪个部位,或以何种形式存在,我们并不了然。但不论从何而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它都切实存在,凭借这一因素,我们能预测一个人一生的境况——收入的高低、工作表现的优劣,以及最让人脊背发凉的一点——是否短命。
高智商可以延年益寿。这一结果涉及多个相互关联的因素。其一,高智商人群往往比低智商人群更会挣钱。而财富可以帮助人们维持体重、保证营养,并获取优质医疗资源。另一种可能是,高智商人士更懂得如何避免事故与不幸。甚至有证据表明,高智商人士死于交通事故的概率相对较低。
但高智商人士并非样样在行。比如有研究表明,相比于一般人,他们可能更需要眼镜来矫正近视。
学术动态
一项新研究显示,人脑中错综交织的复杂结构也许是理解该器官运作原理的关键。它甚至有望解开记忆存储之所的谜团。
按照该项目一个最新模型的描述,人脑是由“多维度的几何结构和空间”构成的。“在一颗微尘大小的脑组织中,这样的对象存在着几千万个,最高可构成七个维度。在一些网络中,我们还发现了最高11个维度的结构。”神经科学家亨利·马克拉姆(Henry Markram)说,他是蓝脑计划的负责人,也是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教授。
一旦一组神经元——负责传输信号的脑细胞——形成神经元“团”(clique),这些结构就形成了,每个神经元都以特定方式,与团内其他神经元一一连接,以形成新的对象。一个神经元团中的神经元越多,对象的“维度”就越多。
必须要强调,这些结构并不存在于三维以外的空间之内。超过三个维度的,其实是它们的数学描述。
当研究人员对虚拟脑组织施加刺激时,神经元团便开始形成,且维度越来越多。团与团之间存在着一些空洞,又称“空腔”。“人脑在处理信息时会出现高维度空腔,这意味着,网络中的神经元对刺激的响应是极为井然有序的。”列维说。
记忆究竟存于何处?那些空腔可能是答案之一。
学术动态
上拉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