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眠就读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目前大三。闲时就去逛书店,看漫画和画画,以及写各种各样细节饱满的设定。他喜欢超能力、硬科幻、蒸汽朋克、非本格推理、反乌托邦、讽刺现实主义以及魔幻现实主义等等元素,把这些元素糅合起来创造一个又一个奇妙的世界观,等灵感出现时使用。可能是由于高中有物理竞赛的经历,所以时眠在创作的时候总是尽可能地推敲设定的科学性,并试图尽可能从原理上进行解释。
说起第一次写小说,还是高三那年冬天。其实就是一个特别平常的晚上,晚自习作业完成得很早,于是时眠突发奇想写了一个片段,这要得益于他平时的写作积累。像很多中二时期的人一样,他写了很多年的设定集,原本是想画成漫画,但是高三那种高压学习的情况下不可能有时间画漫画的,所以就变成了写小说。之后,时眠又从这个片段扩展开来,灵感不断地往外冒——从此,完成这部现在看起来黑历史一样的小说成了他晚自习迅速写完作业的动力。
到了大学,时眠有了更多的时间创作小说,尝试过各种题材的创作,除了科幻小说,超能力以及推理题材也都有涉及。时眠非常注重故事的逻辑性,写短篇时,他都是基于一两个比较有意思的概念,想到以后先不管三七二十一写上一个一百来字的片段,然后在这个片段的基础上去补充背景、构思逻辑关系和剧情发展。写中篇的话,他又会认真的做好前期设定,写上好几页甚至好几十页的设定,随后将人物代入设定,保证逻辑清晰的同时,也让情节能更加自如的转折。
随着创作经验的不断丰富,他的设定集也越来越充实,时眠计划做一个作品企划,用相互独立的很多故事共同构建一个较为宏大的世界观,可能有小说和漫画等不同的形式。这次的参赛作品《意外收获》和《黄金体验》就是处在同一个世界观之下,这个庞大的世界观,会通过更多的细节填满充实,并在以后很多的作品中继续沿用。
“大学生这种最闲的职业,为了不搞学习,什么事都做得出来。”时眠调侃说。除了写作和看漫画,他还是个科幻迷。一直都对物理学的发展以及宇宙探索话题感兴趣的时眠,在大一看完《三体》之后,对科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时眠加入了清华大学学生科幻协会,协会里涉猎广泛的同学给他推荐了很多优秀作品。丹·西蒙斯的《海伯利安》四部曲,精彩而严谨的想象,真正称得上宏伟壮丽的宇宙史诗,是他最喜欢的科幻作品;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建立在物质极大享受之上的反乌托邦社会很大程度上预言了人类社会的现状,其中的因果关联越是细细推敲越让人欲罢不能;道格拉斯·亚当斯的《银河系漫游指南》系列,纯粹建立在脑洞之上的科幻故事,生动幽默,精彩纷呈。这些作品让时眠沉浸其中,收获颇丰。
《意外收获》是时眠在看漫画的时候,看到了一个中彩票的情节,正好那几天他正在为投稿找灵感,就突然想到,彩票能不能和科幻强行结合一下?于是便有了“发现外星人”这么个诈骗事件。而故事的背景,就是时眠平时创作积累下来的非常庞大的世界观,他根据需要,摘取了很小一部分的技术背景放在《意外收获》中,在故事发生的年代,赤道上空有一片绕地球一圈的环状人造陆地“星环”,通过6根在赤道均匀分布的太空电梯与地球相连,相关的参数在设定的时候列公式严格计算了好几页草稿纸。而主角和故事就发生在“星环”上,文中提到的24°即是星环上的第四座城市,另外的诸如全息投影、个人立方体这些技术,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语言也有着详细的设定。
而时眠的第二篇投稿作品《黄金体验》的科幻感更强烈些,也更贴合大赛主旨对未来技术的想象。最初是因为时眠在一些美剧和英语电影中频繁看到嗑药镜头,而且似乎总是和搞艺术的搅在一起,于是开始思考毒品和艺术的关系。在这些故事里大都把毒品当成是艺术灵感的启发剂,这是一种单方向的关系。那么艺术能不能启发毒品?或者说二者能不能更加紧密地联系?以科幻为背景的话似乎是完全有可能的,于是才有了写这样一篇的想法。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问题,在使用的近未来背景下,货币完全电子化,商品交易也离不开网络,信息监控遍布公共场所,毒品交易怎么进行?有没有更科幻一些的伪装形式?大致决定了立意,就动笔了。小说中抛出“黄金体验”其实是一个密码的这小一段想了整整两天,其他部分就写得相对顺利,加起来大约用了半天。
在时眠看来,科幻小说应该着意描写未来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不是为了刻意介绍技术而进行生硬的描写,真正的技术应该在生活中隐藏起来。时眠在科幻大赛中提交的两篇作品都是选择某个事件,将重点放在事件上,试图使技术细节尽可能碎片化,不留痕迹地服务于人物。“我觉得科幻是一种偷懒的手段。在很多情况下,比起现实,选择科幻进行创作,受到的约束更少,更能方便地表达作者的意图;而比起魔法,科幻以现实为基础,需要引入的设定又更少。总之非常的方便。当然克拉克那种技术流的科幻我也很喜欢。”时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