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孙悟空用毫毛变出无数分身到漩涡鸣人的多重影分身之术,分身术是我们从小在各种动画影视作品中经常看到并期待拥有的技能,这次比赛中就有一篇情节很有趣的讲述分身那些事儿的小说《分身乏数》。小说的作者无奖正是由于工作太忙,希望可以分成几个人来过日子,但是分工不同一定会存在一些矛盾,所以有了这篇作品。
故事中男主角给他的分身们明确分工,各自专心工作,让他可以高效率地生活,久而久之分身们各自都有抱怨便提出轮班制,当需要修改程序设定时却发现领头的“真身”并非真身,原来男主让一个分身代替自己管理其他分身,而本尊却躲起来成为了好吃懒做的人。
写作时,无奖会构想出一个读者坐在对面,在理思路时会去考虑他的感受,想想以他的角度读到哪里可能会不耐烦,读到哪里时可能会猜到结局,如此便能针对性地做出调整,让故事更有趣味性,更能调动读者的情绪。
Q:“无奖”这个名字很有意思啊,怎么想到的?
A:无奖是前两年的一次比赛中投了不少作品却一无所获后更换的笔名,就像篮球运动员“零号特工”阿里纳斯选择零号一样,算是激励自己吧。
Q:那你之前都参加过什么比赛?得过什么奖项呢?
A:像我这种扑街写手差不多就是在“投稿、退稿、参赛、落选、屯稿准备下一次扑街”的循环中度过每一年的。偶尔也能运气好偷到一点什么,比如前年的联合征文中《明亮的眼睛》拿了三等奖,去年的光年奖《图灵游戏》拿到了剧本类的提名奖,《亚当,亚当》和《我的同学刘大壮》分别拿了第一届晋康·晨星奖的长篇资助和微小说奖。
Q: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
A:小时候家里有一本克拉克的《与拉玛相会》,克拉克的文章有着磅礴的想象力和仿佛触手可及的实质感,阅读感觉非常棒。初中时期卫斯理系列非常火,于是就模仿那一路试着在本子上写小说,然后在同学间传阅。我是一个非常热爱科幻的读者,私人最爱的短中篇是《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你一生的故事》,长篇是阿尔弗雷德贝斯特的《被毁灭的人》和《群星,我的归宿》,排名难分先后。特德姜,克拉克、大刘、何夕这些中外作家都对我影响很大,或许只学到了一点皮毛,但正是他们的优秀作品促成了我写作的念头。希望自己能越写越好,进一步磨炼笔力和构建能力,然后在某一天可以尝试写出一篇自己也满意的长篇故事来。
Q:这么喜欢科幻,有没有参加过科幻社团或者科幻活动?
A:科幻活动方面一直无缘参与,直到去年在深圳举办晨星奖的相关活动,参加了梁清散老师的读书会,在会上他分享了创作科幻小说的一些经验,也围绕着他的新书讲了很多北京城的故事,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一系列脑洞,感觉接触到了优秀作家的创作思路,受益匪浅。还有一次参加签售会,看到国内顶级的科幻作家们毫无架子地跟那些年轻读者们签名合影,心里莫名地有些感动。
Q:你心目中科幻是什么?
A:感觉科幻的重点在幻上,科的部分更多是一种科学辩证思维的体现。幻的一面决定了它可以写一个很小的近未来科技应用的例子,也可以扩展到很大去写星辰大海,几千万年后的景象,天马行空。但科的存在意味着它必须符合基本逻辑,这对作者的思辨能力提出了要求。
Q:你平时工作忙得都希望有分身了,什么时间写作呢?
A:白天的时间基本被工作占满了,一般都是晚上哄睡小孩后写。虽然工作占用了很多原本可以用于写作的时间,但反过来说因为有这份固定收入,所以才可以将写作视为业余爱好,更从容地尝试一些可能难上刊难拿奖,但自己会有兴趣写的东西。
Q:有没有给孩子讲或者写科幻类的故事?
A:儿子目前两岁,确实计划过等他长大之后给他讲些有趣的故事,里面当然也包括科幻类。至于写儿童文学,这挺难的,目前正在学习中,自然也还没有像样的东西出来。个人觉得给小孩看的科幻文应该在坚守科学底线的同时更大胆展开想象,将侧重点放在展示世界的各种可能性上。
Q:除了科幻还写过什么类型的文章?
A:写过点推理悬疑。感觉这两个类型还是有点相似的地方的,比如有一些作品是强调最后抖出包袱时带给读者的惊奇感,有些则是侧重探讨事件折射出来的人性或社会的异化感,这些都可以分别在这两个类型下找到对应的例子。总的来说把科幻写得有趣,也可以让人在读完之后延续思考,是我想要努力的目标。
在小说之外也写点科普,虽然不是小说吧,但感觉阐述这些的过程对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是一次检阅,有时候一些灵感也会从中诞生。
Q:你觉得科普和科幻有着什么联系?
A:比起科幻,科普在专业性方面要求比较高,需要查阅更多的资料,毕竟要对里面东西的准确性负责。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到一点小知识就算有收获了,这就是科普的意义所在吧。如果说科幻作品是让人生出对科学的兴趣来,那么科普就是修筑一条让他们更容易抵达科学深处的小路。
Q:写作之余,你还有什么爱好?
A:闲暇时喜欢打篮球,我知道科幻圈作者里也有不少爱打篮球的,还期待有机会和大家面基切磋切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