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由一个年轻团队根据刘慈欣的小说《三体》,基于一款开源性的沙盘游戏软件建模,几乎投入所有的业余时间,花费两年制作出的11集《我的三体》动画,捧回了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银奖。在这个动画片制作团队里,每一集都有四五十人参与其中,主创则只有10人,冯筱扬便是这个团队的组织者以及这部动画片的总编剧。
《我的三体》制作组团队10名核心主创们结识于网络并且目前主要依托网络进行沟通。他们分布在世界各地,6人在国内,另外4人分别在美国、加拿大和法国。这是一个特别年轻的团队,平均年龄22岁,自称是“日不落”制作团。
为了更深入了解冯筱扬这前前后后的故事,有幸对这次大赛的投稿作者冯筱扬进行了专访,探寻一个关于科幻、医学生、编剧之间关系的故事。
冯筱扬,东南大学医学院大三本科生,出生于94年的他是名符其实的学霸。高中获得江苏省网络征文特等奖,江苏省物理奥赛二等奖,高考物理A+……大学读医,仍然兴趣广泛。他参加了大学的动漫社、广播台、校大学生科协同时还是一名支教达人,心理学达人。他还有另一个身份——《我的三体》MC动画的总编剧。
《三体》讲述了地球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作品从科幻的角度对人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冯筱扬看来,《三体》的独到之处在于:第一,不是讲述虚无缥缈故事,它始终以地球人特别是中国人的视角讲故事;第二,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例如小说里写到几位老人在菜场里买菜,他们谈到地球的未来,讨论身后给孩子们留下什么遗产;第三,小说描写与外星人斗争的场景,指出最终让地球人获得胜利的不是高科技,而是人心;第四,将中国的科幻小说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此之前,中国的科幻小说大多都致力于科普,《三体》主题特别宏大、内容特别深刻,它讨论宇宙的存亡。
以下是对冯筱扬的采访实录:
你本身是一位科幻迷吗?
是的,从很小时候就开始看科幻小说(虽然那个时候我还没有意识到那个是科幻),印象中比较深刻的是小学一二年级在地摊上看到的科幻365夜故事,高中时候我又回头看那几本小册子,发现是阿西莫夫的译作。
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到《三体》这部小说的?
说起和三体的渊源,那得追溯到读高一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作为科幻迷的我在翻看《科幻世界》时,看到了推荐《三体》的一篇文章,于是入手第一本,从此和《三体》结下不解之缘。而之后加入到制作《三体》MC动画的团队并逐渐成为主创人员则是受到了同为《三体》迷的高中同桌的引荐。
我知道你最喜欢的科幻作品不是《三体》,那你最喜欢的科幻作品是?
最喜欢的外国作家应该是斯坦尼斯拉夫·莱姆的小说。我觉得文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幽默,莱姆的很多小说又幽默,又有深刻的思想性,可能因为他本身是一个哲学家,又地处东欧这种时代悲剧性很强的地方吧。国外还有不少作家比如道格拉斯·亚当斯,威廉·吉布森,菲利普·K·迪克,我对他们的喜欢都大于三体。最喜欢的国内科幻作家是长铗,他的《梅花杰克》和《昔日玫瑰》有一种科幻文学比较少见的哀伤之美。
既然最喜欢的科幻作品不是《三体》,那为什么会选择《三体》来进行动画创作呢?会不会有人经常问到你这个问题。
可能和国外的已经积淀了很久的科幻比,三体确实不能排的上第一。但是三体本身也是世界一流的科幻作品,在国内的科幻中,绝对是数一数二的。我非常喜欢三体这部小说。选择三体是因为制作组的大家都非常喜欢,当时决定开始制作的时候(13年),三体的知名度还很低,我们想把这部小说推荐给更多的人,所以选择了从三体开始。
是怎样的机缘让你决定把《三体》改编成动画的?
把《三体》改编成动画这个决定并不是我做的。最早是神游(团队里的总导演)决定用MC来还原三体的场景,他觉得《三体》这部小说中有庞大的世界观和令人大开眼界的科学知识,而且故事情节非常棒。他在网络上联系不少技术高手,组建了一个线上团队,并且他独立制作了第一集。我是后来同学推荐进入了制作组,我在学校有舞台剧创作经验,也很喜欢动画,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就做到了今天。
这部动画片,为什么选择用Minecraft沙盒游戏的方式实现呢?
因为mc这个游戏很自由,开始制作的时候我们用这个软件起步门槛低很多。而且mc游戏有很多玩家,我们通过mc认识了很多高水准的建模师和动画制作者。随着我们制作能力的提升,我们现在已经不用mc而是用c4d、maya等专业的动画软件制作了,但是还保留了方块的风格,算是情怀吧。
【编者注:Minecraft是一款开放性的沙盒游戏,玩家可以在游戏中用自己的方块自由建设破坏,透过像乐高一样的积木进行组合拼凑,轻而易举就能制作出小木屋、城堡甚至城市。此款游戏没有设置明确的游戏任务,只要玩家发挥想象力,天空之城、地底都市都一样能够实现。《我的三体》也因此具有其独特的风格——人物、场景都由方块堆积而成。】
团队会需要很多的制作经费吗?团队有因为经费的问题发过愁或者产生过分歧吗?
从理论上来说,这笔经费是非常惊人的。我们曾经做过一个估算,如果不是我们无偿的付出,一般来说请一个商业团队来制作我们这种程度的动画,成本大概是十五万一集。不过我们制作这个动画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还原心中的三体世界,很多困难也就坚持过来了。
《我的三体》动画上线后,收获了不少的点击量,网友的评论也非常不错,并且《我的三体》动画在2015年10月斩获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银奖,获得这么有分量的奖项,你和你的团队心情是怎样的?这对你们团队来说意味着什么?
我们的团队非常高兴,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获得奖项,这是对我们的成果的肯定。我们因此认识了很多科幻作家,也慢慢在科幻圈里获得了一定的名声。当我们捧起陨石奖杯的时候,我们知道这是一个阶段性的分水岭。我们制作组也因此而慢慢转型,不再单纯制作三体一部故事,而是参与各种科幻改编、原创动画制作,科幻活动组织。非常期待有兴趣的朋友前来投资合作。
有了解到你的兴趣很广泛,在学校参加了动漫社、广播台、校大学生科协,暑假还去云南支教过,那你是怎么平衡《我的三体》动画制作和其他兴趣的呢?
时间都是挤出来的,可以说一段时间专门干一件事情吧。全面接手《我的三体》的编剧工作之后,动漫那边的爱好我就慢慢放开了。支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读了大刘的《乡村教师》,很受震撼,想亲自体验一下,没想到现实远比小说中写的更残酷。我本身比较犬儒主义,所以各种兴趣我都很愿意去为之付出。
你本身是学医的,那你编剧方面的知识有专门系统的学过吗?编剧方面的知识是怎么获得的,可以分享一下吗?
没有专业的培训过。不过我一直有在研究各种编剧理论,从悉德·菲尔德的剧作理论到艾瑞克·爱德森的《故事策略》再到罗伯特·麦基的《故事》,我都读过并且做过笔记。这些书里又有理论又有很多好的和烂的电影,一边看书一边看电影就很有收获。不过我这毕竟是野狐禅,半吊子的,很多时候不够用。我有一些专业学动画剧本的朋友,我会请教他们。
医学院课程一向很重,那可以说说你业余时间写剧本的日常吗?改编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难和最大的成就感分别是什么?
其实就是下课以后晚上写一些,有的时候周末写一写。大的困难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因为剧本毕竟是文学的东西,如果不顺便设计了分镜,最后会发现做出来的和你想象的完全是两个玩意,但理论上来说编剧是不应该过多干涉分镜设计的,这特别纠结。还有一个就是,因为我们技术还是受到不少限制,很多时候,符合剧本理论的东西,不一定能够付诸实施,会让人比较失落。
每一集剧本都写了20稿以上。最艰难的是写第十一集《智子计划》的时候,因为原著中这一集讲述的是外星人锁死地球科技的故事,技术细节特别多,必须要把艰涩难懂的技术词汇转变成通俗易懂的“人话”,所以特别困难。光这一集就写了将近4个月,将原著硬生生仔细品味,然后再变成动画剧本。
最大的成就就是东西做出来然后别人很喜欢的时候,难以言喻。
《我的三体》制作组团队是怎么建立并完善的?这期间有过什么困难和挫折吗?这么克服的?
完全是靠着情怀和信念一步一步坚持到现在的。一开始只有神游一个人,然后大家看了视频,用以前的作品敲门砖,再试做一集通过考核加入。因为完全没有收入,大家有的时候也各有学业和事业,经常会难以为继。克服也就是靠情怀和信念了,从第一集到现在,制作成员了换了不少,回头看也挺感慨的。
目前团体的成员结构是怎样的?
我们的成员结构比较模块化,而且参加的人数太多,我就只说部门吧。总导演是神游,然后根据制作,分别分:剧本、分镜、动画、建模、渲染这几个组。配音是单独找的。动画外还有角色歌团队,基本也是独立制作。
建立并管理一个这么强大、优秀的团队,你有什么管理经验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的吗?
其实这个问题应该去问神游而不是我,因为我除了负责剧本和部分外联工作外,并不负责团队的管理。从我了解的神游来看,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自身能力一定要过硬,在其他人掉链子的时候自己一定要有能力补上,比如动画的绝大部分是神油创作的,剧本的绝大部分也都是我写的。执行力这个就靠自觉了,做不来就换人。做事方式还是之前说的以身作则吧,我们的团队人员很年轻,大家不怎么服老资格,但是都服有才能的人。
你自己有进行过科幻作品(比如科幻小说、科幻剧本等)创作吗?
有。不过我创作风格比较怪异,而且我习惯手写而不是打电子稿,所以没有发表过,只给周围的一些朋友看看。
你参加此次超短篇科幻小说创作大赛的作品 《我的娃儿》 ,能分享一下你创作的故事、创作的灵感来源和想要表达的东西吗?
我创作的故事叫《我的娃儿》,灵感来源当然因为我喜欢扎金花(大雾)。我觉得博彩活动仿佛就是人类社会的高度浓缩,爱恨情仇尔虞我诈一览无余。很多人说人工智能和人的最大差异是这类情感,所以我就想如果让人工智能去参加这类活动会怎么样。事实上证明,没有一圈麻将解决不了的事情,如果有那就打两圈(雾)。我希望不论机器人还是自然人,人们能够正视作为生命的可能性,享受生活本身。
对于未来有什么规划和打算吗?
目前第一目标是考上北师的研究生,人生变化无常,未来的事情就让未来告诉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