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周敬之,“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科幻评委,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员,中华少年作家协会会员,新锐科幻作家,代表作《星陨系列小说》(KDA)。曾以全校第一的高考成绩进入北京科技大学,现北科大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在读。与清华大学独立合作进行生物质燃料乙醇方向课题研究,为本领域前沿。兴趣爱好广泛,物理、生物、航空航天、天文、文学、诗歌、哲学、中医、武术等均有涉猎。科幻小说《星陨》2012年底至2013年底在百度贴吧连载,仅半年时间点击突破550万,年点击千万,多次被推到贴吧广场首页,至今占据科幻吧和科幻小说吧点击榜首位。2015年由金城出版社正式出版。2015年10月,《星陨》系列的第一册《丛林中的十字架》获得由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主办的2015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少儿组科幻银奖。
以下是青蜜科技记者对周敬之的访谈实录:
Q: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进行科幻小说创作的呢?又是什么契机促使你开始进行诗歌创作?
A:《星陨》是我创作科幻小说的开始,在此之前我并未专门从事过任何文学工作。虽然初中时写过奇幻短篇,但属于瞎写,拿不出手。我只是语文不错(我的高考语文成绩是班级第一名),喜欢写一点有感而发的小文,从《星陨》开始撞进了科幻写作的星船。诗歌是本科时候开始的,理由是各种情感的表达需要,强烈的情感容易催生诗歌。比如看到身边那些同样处在底层之中的人们,看他们的艰难和奔波,比如看到不公平的事情,比如看到大自然壮美的景色,等等。
Q:《星陨》作为你的科幻小说处女作就取得了成功,其写作过程可能不会一帆风顺吧。在贴吧上连载的时候遇到过什么比较大的困难吗?是如何克服的呢?
A:创作当然不是一帆风顺,有卡文的时候,有累倒生病的时候,有繁忙抽不出手的时候,有设计故事要避免各种bug而头痛不已的时候(对长篇尤其如此)。最大的困难还是从未进行过任何专业的、长篇、科幻、小说的写作训练,相关知识、技巧、方法也不知道。就是凭着对文字的感觉,和设计的故事,就这么写下去。然后参考读者的反馈进行修改或继续写作。
Q:当创作与读者的喜好出现冲突时,你是愿意遵循自己的思路还是更多考虑读者,向读者的喜好靠拢?
A:最好的情况是两者统一。自己的思路是最重要的。读者的喜好有各种各样的,有好有坏。我很庆幸,《星陨》的读者们在回复中表达的喜好,几乎都是正面的积极的。
Q:据我了解,作为一个理工科的在读博士,你的生活重心主要在科研上,在学校是公认的学霸,而在校外又是倍受赞誉的新生代作家,你是如何平衡学习研究与业余爱好的呢?
A:我们学校学霸很多,我并不是公认的学霸。我也不是作家,我认为我只是个作者,距离“家”这个字很遥远,诚惶诚恐,不敢误用。关于时间精力的平衡,先做紧急的事情,再做紧要的事,再做重要的事情。零碎的事情穿插着做,重大的事情用一个时间段集中精力做。最后,事情多的话,就只有减少休息。写《星陨》期间,我把所有闲暇时间休息时间都用起来了,晚上的睡眠时间也尽可能减少(不影响第二天精力),这样才有足够的时间去创作长篇小说。
Q:你最喜欢的科幻小说是什么?有没有哪部科幻作品对你的创作产生过很大影响?
A:最喜欢凡尔纳《神秘岛》。我接触的科幻电影比科幻小说多,科幻电影对我的影响更大。《黑客帝国》与《终结者》是两个比较明显的例子,这两部作品描述涉及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也是《星陨》中的重要要素。但《星陨》的核心架构和结局又与它们都不同,我在书中进行了描述。
Q:我也很喜欢人工智能这个元素。《星陨》中的形象在生活中有原型吗?和你自身的经历是否有很大关系?
A:我认为人工智能就是人类自己,人工智能推演出的一切结论,都是人类可能推演出的结论。书中的人工智能并非病毒,而是继承了人类文明的全部,这样的人工智能,对人类就是“否定之否定”般的存在。《星陨》里面的人物有些在现实生活中有原型,比如我的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我的过去,我的现在。我关心的人,我憎恶的人,如此等等。具体人名我就隐去了。
Q:我很认同你在书中对人工智能的设定!尤其是在目前人工智能威胁论泛滥的情况下,科幻作品也需要这种正面积极的人工智能形象。
A:也许吧。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说,人工智能是避免了人类弊端的高级人类呢?他们比我们犯错误要少很多,他们把人类打下主宰者之位,也可能是在教育和引导人类前进。毕竟外部的压力容易让人团结起来。这样,人工智能充当了残酷的教师的角色。人类给自己造了个老师,被动地、提前经历了让文明反思、洗礼、进步的课程。
Q:说到电影,你对小说或科幻小说改编电影有什么看法?有没有想过让自己的作品登上银幕?有一些小说读者对文学作品改变影视是十分排斥的。假如你的作品真的进行了影视化,你认为是好事吗?
A:电影与文学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小说改编影视自然要进行修改和再创作,只要两者的精神主旨一致,带给读者的感觉基本一致,我觉得就可以了。我国科幻电影在努力,需要大家多包容鼓励,需要导演、编剧等多与作者、读者进行沟通,共同创作。有些读者对文学作品改编影视的排斥我是非常理解的,这样的读者有很多还是铁杆读者,正因为深深地热爱,所以害怕电影拍不好。我也想过让我的作品登上银幕,但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不只是需要机遇,更得一步步脚踏实地的来。我觉得如果《星陨》能够影视化,只要制片方需要,我肯定要全程参与,尽我的全力保证作品影视化后的主旨、观感与书籍的主旨、阅读感的一致性。
Q:你写小说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创作原则?你会非常注重小说与现实的联系吗?映射现实和畅想未来是否冲突?如何将两者很好的进行结合?
A:原则比较简单:三观要正。无论是“正”还是“负负得正”,作品的价值观不能有问题。这并不是八股式的三观正,而首先是对自己真诚,对读者真诚,对这个世界真诚,《星陨》中因此会有对比较尖锐的问题的探讨和追问。小说与现实都有联系,极度幻想的作品,想打动人,也往往需要对现实问题进行写照,常见是人性问题。
我比较注重小说与现实的联系,也很愿意写有杂文色彩的、与现实关系密切的科幻短文,如《奇怪的眼镜》。畅想未来与映射现实不冲突,畅想的未来中也有现实的问题,那些现实的问题推动着未来的故事的演进。
Q:你的超短篇科幻小说《表里如一美容院》中就有一部分对现实的反应,对“整容”“表里如一”提出了一些看似理想化的解决方法,最后却失败了。这里是否存在对于“乌托邦”的讽刺?
A:乌托邦是理想化的世界,理想化的世界难于达到,但是向着理想化的世界努力却不是坏事。我并不否认更不讽刺乌托邦,相反,我认为那是人类追求美好的体现,它仿佛灯塔引导着人向前走,没有了对美好世界的憧憬,文明就走入了深夜。 《表里如一美容院》想表达的是“好东西并不一定能给人带来好事”。好东西需要好的驾驭能力,驾驭不了,好东西也会变成坏东西,譬如暴发户的挥金如土各种荒唐,最后众叛亲离家破人亡,健康也远去了,锒铛入狱。此外,人是流变的,现在能驾驭不代表将来也能驾驭,文末那个“整容帅哥交许多女友最后被判欺诈入狱”的例子就是在说这个道理。越是特别好的东西,我们越需要警惕,需要修炼自己的内心,如高手修炼好内功才能用好兵器。
Q:如果真有这种让人“表里如一”的手术,你会愿意做吗?
A:哈哈,好问题。我在想如果我去做这种手术,那老科学家的团队会给我设计一个怎样的相貌呢?我不会去做整容手术,专心修炼内在,对外在不要那么在乎,即使风气是“看脸”;人的内在和外在也是可以部分统一的(有一种说法,人的相貌会随着人的内心而变,会看相的人能从相貌中看出人的内心和性格)。
Q:创作超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哪一个对于你来说更有难度?对于想要或刚刚开始进行科幻小说创作的人有什么经验或建议可以分享?
A:超短篇难度更大。建议的话:首先热爱,不热爱就写不出好作品,要觉得这是有趣有意义的事情;然后是多读经典,不只是科幻小说,应该广泛涉猎文学名著;最后是每天写一点练练笔。
Q:从最初在贴吧上连载,到拥有一大批忠实粉丝的支持和关注,再到出版、获奖,这一路走来很不容易,这个过程中你在心理上有什么变化呢?这期间最有成就感的是什么事呢?最遗憾的又是什么?
A:心理上的变化是觉得肩上的责任更重了。这期间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读者来信告诉我说,我的小说对他的价值观的重塑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故事也很有趣。能写一个比较有趣的故事,又能传达一些思考,甚至对人的价值观重塑有帮助,这对于作者来说是最宝贵的,是无价之宝。最遗憾的事情……陪家里人的时间少了很多,好几次都因为在学校写书,而没能回家看看上年纪的爸爸妈妈。
Q:最近你似乎在天文观测上投入很大,又是如何开始有这种兴趣的呢?
A:我的投入在“天爱”(天文爱好者的简称)中算是少的,有些资深爱好者的投入是以十万做单位的。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天文,喜欢星星,对各种天体存在朦胧的震撼感与好奇心。那时候农村污染没现在严重,夜里天上的星星数不完。无奈家中贫困,村里也文化贫乏,别说是望远镜,连一本天文书籍都没有。我初中时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天体物理学家,当时物理老师跟我说:“这个行业很崇高,但是可能不挣钱”。我那时说我没考虑挣钱。
到了高中,巨大的学习压力让人疲于奔命,渐渐的这些理想在心中都淡了,走远了,心灵的中心变成了考题和分数,自己把自己锻炼成一部考试机器(我的高考成绩是全校第一名),高中三年让我逐渐忘记了曾经的热爱。
本科四年我辗转于各高校听讲座,参加社团活动,对天文的接触也几乎没有。直到今年上半年,偶然看到有人卖二手天文望远镜,仿佛有什么一下子刺入我心里,有些东西猛烈地喷发了出来。我忽然记起自己曾经那么喜欢星星,我觉得这是巨大的遗憾,就仿佛小时候两小无猜青梅竹马,长大却逐渐忘记了曾经的约定(《秒速五厘米》)。于是我买了这台望远镜。有趣的是,伴着望远镜进了我的宿舍,儿时的许多早淡去的记忆,忽然滚滚而来。算是一种回归吧,我逐渐找回了儿时的自己,我感觉很庆幸。有感,随手写了首诗:
小时,我喜欢上了星
许愿永不分离
因为生存和学习需要
我不得不搬进城市
自那以后,我再没有见过她,和她相别多年
生活催促我奔忙
让我脑子里只剩下毕业和工作
许多年想不起这份约定
直到有一天被突如其来的信息点醒
忽然记起两小无猜的童年
相伴一生的诺言
喜极而泣,痛苦悔恨
我跑到野外,离开城市雾霾
后半夜她在天空静静看着我
微笑着说这么多年,你终于又想起我了
我等你十年了
我说对不起,我不会再忘记
请原谅我的遗忘
连我也憎恨了我自己
请让我如小时候牵起你的手
纵使我终会老去,而你永生
Q:你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从物理到天文、中医到哲学都有涉猎,在学校还是鲁迅研究社的社长。这些爱好对你的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
A:作家应该是杂家,广泛涉猎、阅历对创作的益处巨大。你书写的是一个广阔的世界,那么你心中要先有一个广阔的、立体的世界。只有广泛的涉猎、阅历才能实现。《星陨》中有物理,有天文,也有中医,有哲学,也有类似鲁迅精神的人物,如此种种。广泛涉猎、广泛阅历,让故事更丰富多彩。
Q:能简单的讲一讲现在的科研方向吗?将来会有什么样的实际应用?科研会给你的创作带来一些灵感吗?
A:我现在的科研方向是植物粉碎颗粒在发酵过程中的运动和传热研究。应用上,属于生物质能源领域。利用粉碎的秸秆发酵制取酒精,发酵后的酒糟可以喂牛。几亩地一间小厂,可以自给自足。所用秸秆是甜高粱秆,耐干旱耐盐碱,可以在劣地中种植。科研给创作带来的灵感不多,灵感多来自生活。工科的科研比较枯燥。
Q:近期是否有创作计划?还会坚持写作吗?对未来有什么样的规划,专心科研还是转型全职写作?
A:近期专心科研,争取尽快毕业。毕业之后,我想写三本科普,一本科幻小说,如无意外,依然先是网上连载,把草稿直接展示出来,让大家免费得到。写完后再整理、修改,有机遇的话就出版。
写作会一直坚持下去,这是一项非常宝贵的能力,绝不能荒废。 对未来的规划上,我是以科研为主,以科研谋生,写作是爱好和最主要副业。这样一来我也可以不依靠写作来谋生,创作上就能更自由一些。
Q:假如不做科研,不写文章,你可能会去做什么?
A:假如不做科研,不写文章,我就去做志愿者,去战地或者灾区,去贫困地区。
Q:最后有什么特别想说的话?
A:嗯,最后就是保持阅读习惯,呼唤创作上同路的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