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格噔儿,英文名Yolanda, 22岁女青年,今年大四,梦想做一个国际新闻工作者。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四川人,爱吃爱玩,疯得上去,静得下来,蓬勃有志,健康向上,大学富余时间还会做一些公益志愿活动。作为一个川妹子,酷爱辣椒,三顿不吃辣椒就会头昏眼花四肢无力。我的父母都是大学历史系的老师,因此从小就受到家庭的熏陶。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比较广泛,书法,阅读,羽毛球,足球(超级无敌铁杆萨迷,因此也在学习西班牙语中),音乐等等。
我从小练习毛笔字,自己比较喜欢颜体(楷书)和王羲之的行书。经常都会抽空临摹自己喜欢的书法家的笔法,也在一家私人书法班担任辅导老师,辅导小学生们进行毛笔字训练。因为我爸妈很喜欢看书,所以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就摆满了各类的书籍,当然也因为爸妈职业的关系,对历史也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所有的兴趣中,音乐是陪伴我时间最长的,也是给我人生带来最多变化的东西。
我与音乐
五岁开始学习小提琴,17年来对古典音乐的喜爱有增无减,练过无数巴赫,老柴,莫扎特,勃拉姆斯的曲目。维也纳的吸引力,我想对古典音乐有所了解的人一定都无法抵抗,作为音乐之都,她养育了新古典乐派众多大师,也吸引着当代所有喜爱音乐的人们。每年1月1日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必然使我早早等候在电视前。不知道如果有机会亲自坐在金色大厅中听一场哪怕是小型音乐会,会是何种震撼之感。
最开始练琴时,声音像鸭叫,邻居屡次敲门劝我别练。曾经也想放弃,但谢谢我最爱的妈妈和小提琴老师一直鼓励我练下来。初二的时候考过小提琴十级,这么多年来,小提琴一直是我至深的爱好。音乐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性格,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接触到音乐的美,特别是古典音乐,带给我了太多感动。
最初学习小提琴,老妈的想法是,女孩子嘛,学一门乐器能练出气质,于是5岁的我就这样开始了我的音乐生涯。一到放假,就是每天超过6小时的练琴时间。通过练琴,我学会了吃苦,也正是通过练琴,使我有了自己深爱的音乐。慢慢地我知道了贝多芬,莫扎特,勃拉姆斯,慢慢地我了解了在另一片土地上有这样一个国家,有这样一个城市,那里的每个人都活在音乐的世界里。那里的每片树叶,每条小道都有音符的跳跃。那里有一条河,叫多瑙河。有一种旋律,叫蓝色多瑙河。于是幻想着,有一天,我要带着自己的音乐梦想,踏上这片土地。
从旅行说起
说起旅行,最初也是从国内游开始,走过上海、西安、华山、厦门、九寨、丽江、西岭雪山、北京等地。到了13年大二的暑假本来说好的和老妈一起出游,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最终变成了独行侠。七八月的中南欧,温和的地中海气候带给人的是赏心悦目的清爽,除去马德里的酷热,其他几个城市都是25度左右的气温。
有时候一切舒服得让你感觉自己不是一个游客,而就是在这里生活了20年的当地人。这次的五国游中,自己是最钟情于巴塞罗那,是巴萨超级粉丝,本来是打算德法西三国的深度游,但顺路去了趟萨尔茨堡和瑞士。因此考虑到整个行程的时间,在法国就缩减了马赛,只呆了巴黎。现在来回顾这趟欧罗巴行,记忆忧新,而且和当时的心境也所不同。
整趟行程,从签证开始到最后结束,数来也有4个月左右。从最开始决定独行的兴奋到最后回来的快慰,4个月时间看起来好像很长,但又似转眼即逝。这次途中遇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小伙伴老伙伴,有过自驾的自由时光,有过独自一人在机场附近的小村落走一小时夜路,有过结伴的快乐,有过登高远眺的敞亮。在最浪漫的铁塔下看过情侣亲吻,在最激动人心的诺坎普,踏过我爱人们奔跑过的草地。也在最美的卢塞恩,被凶神恶煞的天鹅吓得扔书就走。一切不美好留在记忆里终究会变成美好的东西。24天的欧洲行,带给我太多不能言语的怀念。
再次来到欧洲
14年大三的暑假,又去了一次欧洲,而是五天的旅行像梦一样。人摊在布了一层灰的床上,可时差还没跟着飞机回到原点。上午的成都,午夜的罗马,布拉格广场上回荡的教堂钟声。某天在某个城市看到的日落,在某个教堂内登上了某个钟楼,某个奇妙的早上在异国醒来,这些几乎不用想就能自然而然浮现出来。
怀念路途中遇到的每一个人,在离开罗马机场的那个晚上我突然很想念那些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在罗马的青旅睡我上铺的土耳其小伙,带着我去吃Duner;在威尼斯小巷里高歌的贡多拉船夫,对着我的镜头粲然一笑;巴黎圣母院外弹琴卖艺的帅哥,卢塞恩船上为我拍照的老太太,维也纳多瑙河边漫步的情侣,布拉格老城广场钟声下拍照的夫妻。人行天地间,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仰仗陌生人的慈悲与温暖。
旅行之前朋友都说意大利很乱,特别是南部,单身女孩不要一个人尝试。因此自己缩减了南意的旅程,只游历了意大利中北部的主流五城。旅途回来后,自己的感觉是,世界上终究还是好人居多。意大利的乱没有乱到肆意掠夺钱财,只要自己小心行事,不会有什么问题,女孩子们也不要太过于害怕。还有中欧这片土地,很难用一个准确的词语描述,恐怕每个人都有一份中欧情结。关乎维也纳的音乐,关乎布拉格广场的钟声,关乎CK小镇的浪漫,关乎华沙厚重的历史,于是翻开中欧这一页。
每个人好像都能找到尘封的自己,西欧的海风吹不到的地方,南欧的热情感染不到的土地,北欧的极光照射不了的城镇,究竟神秘到何种程度。很多年后,回忆起中欧,我依然记得它的每一片美景,21岁的年纪虽然不足以感受到它沉重的历史,不足以看穿它砖瓦后的落寞,但足以窥探到这片宁静的土地上令人着迷的风情。是的,我着迷于绵延的青石板路,着迷于清晨呼啸而过的有轨电车,着迷于街头艺人娓娓道来的琴声。
旅行之于我
大多数人把旅行简单理解为游玩,享乐,文化交流等。在我看来,旅行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你如果通过它,能够发掘出内心另一面的自己。我们在生活了二十年的城市,对每一天的生活娱乐会逐渐麻木和变得没有动力知觉。来到另一个城市,把自己当成另一个人生活,你会想,如果我一开始就属于这个城市。那么,今天的我会是什么样?
每一次旅行,我都会有这样的感悟,做一个当地人,做当地人做的事情。每天在接触迥异的文化途中,思考自我价值的存在。我以后的研究生会读国际新闻专业,现在也在为我的求学之路做各种准备。旅行,看世界,也是我专业要求的一部分。但通过旅行,我更想告诉大家,世界上一定还有另外一个你,做着你现在没有做,不敢做的事情,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梦想。
青蜜访谈
青蜜:你如何分配学习和兴趣之间的时间?
格噔儿:要看这个兴趣对我的近期冲击力大不大,学习可以花其他时间补起来,但兴趣过了就过了,找不回那种感觉了。
青蜜:为什么想成为一个国际新闻工作者?
格噔儿: 因为自己从小就爱接触外界事物,爸爸就是一名记者,从小对新闻传媒领域耳濡目染。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爸爸下乡采访,看着他做节目,由此对这一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立志一定要学习传媒专业。当然,也跟自己的性格有关吧,心思比较细腻,也比较开放,遇到一个新事物总想着从各个方面了解它。之所以想成为国际新闻工作者,引用一句老话,世界太大我想看看,世界上有这么多充满未知性的东西,等待我们去发现。作为学习传媒专业的人,更有义务把自己的行业结合到这种探索中。
青蜜:父母是怎么同意你一个人出去暴走的?还是说每次都是几个人一起旅行?
格噔儿:自己比较喜欢一个人玩呗!我妈最开始也是相当不同意,但有了第一次后面就容易多了。一般来说,一个人玩的话更容易在旅途中结交到小伙伴。又比如说了,我第一次去德国玩的时候,偶遇一个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读研的哥子(广东人),他是在欧洲一个人自驾,从意大利到的德国慕尼黑。刚好和我遇见(还是通过穷游找到的伴),于是我这等屌丝就跟着别人富帅蹭车蹭得不亦乐乎。所以说一个人出去玩,真的能结交很多朋友,旅途中认识的这种朋友真的都很难得
青蜜:欧洲的旅途中有没有过艳遇的经历?
格噔儿:关于艳遇这个问题,大二那年暑假一个人去到西班牙,因为自己是巴萨球迷,所以花了整整一周时间呆在巴塞罗那。某天下午闲逛巴塞罗那哥特区,进了一家咖啡厅,当时就自己一个客人,老板是个超帅的西班牙锅锅(哥哥)。自己就用简单的西语跟他聊了很久(然后又夹杂英语乱七八糟的),然后他说我是第一个去他店的中国女孩,还说我长得很漂亮,哈哈哈!他祖父那一辈从阿根廷迁到板鸭,他从此就喜欢上巴塞罗那而无发自拔了。然后又一起聊了足球,聊了生活blabla了很久,最后留邮箱,直到现在都还有联系。
青蜜:对自己的未来,比如学习,工作。兴趣和旅行由什么规划么?
格噔儿:未来的话,最理想的是能跟一群小伙伴合拍纪录片,弥补中国传统领域的纪录片空缺。当然这个是需要做出非常大的努力和付出的,也需要自己前期不断地学习。现实一点的话,能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具体工作中,例如策划,媒体开发研究,文字工作等。中国现在各行各业都发展得如此之好,很多新兴行业需要大量人才,因此我相信只要努力,一定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