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筛选
投递
已选
2019-07-23 10:04
重庆大学黄越:大脑间的直接交流或成现实

我认为脑机接口的应用场景很多,但最需要脑机接口技术的当属科研界。随着科学知识疆域的不断扩大,很多基础学科的研究人员在学习阶段花上半生才能接触到学科前沿。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依靠不断细分专业,扩大规模;或者是期待百年一遇的天才科学家推动行业发展。
这些做法都是不可持续的,脑机接口可以改变这样的矛盾。试想,假如可以通过脑机接口实现人脑对电脑的操控,为什么不能反向编码,将已有的知识转化成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从而大大减少学习时间呢?甚至实现研究者大脑的直接交流,极大的提高交流效率,从而大大加快世界范围内的科研发展,尤其是基础学科的发展。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隐私问题,如果通过脑机接口能完成大脑之间信息的传输,那么就一定有有一套机制能结构大脑中储存的知识,隐私(两者很难区分,有时候甚至融合为一体)。不过,道德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或许到了脑机接口普及的时代,我们的道德观念与隐私观念会与现在大相径庭吧。
人物专访 #脑机接口技术畅想#

投递人: 绿光
0
评论
分享
2019-07-19 16:15
知名科幻作家郑军揭秘《三体》获奖背后的故事

这件事过后,我有一次到中国作协办事,顺便拜访过他们的儿童文学办公室,还和工作人员聊起这件事。他们说他们知道三体不是儿童文学,但如果参加中国作协的评奖,只能先把它算算成儿童文学,否则三体就评不了作协任何奖。这只能说是他们的一些制度问题吧,但是现在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下属团体会员,有资格推荐作品。据我了解,他们已经推荐了一部长篇科幻参评矛盾文学奖,这是典型的主流文学长篇奖。不管这部作品评上评不上,这个关是已经过了的。

具体到科幻文学与儿童文学的关系,国内外通行的标准是有性和暴力内容的,不能算儿童文学,不能在儿童文学媒体上发。但是很多这类描写是情节需要的。我曾经和希望出版社签了人形武器的三部曲,前两部都由该社出版,第3部因为太血腥就不能在这里出版,因为他是儿童出版社,后来换到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才出版。这些操作性的问题始终是存在的。以前因为只有少儿社和科普社出科幻,这种事情比较多,没办法。现在更多出版社都参与了,情况已经不像以前那样。
人物专访 #《三体》是否适合儿童阅读#

投递人: 绿光
0
评论
分享
2019-07-16 09:24
科幻教育实践者魏然:这并非一个真命题

我认为一般而言,《三体》是适合儿童阅读的。一方面,这里所讨论的儿童,无形中已经掺杂了成人视角下的某种文化优越感。但正如许多文学作品一样,人生阅历通常只会带来阅读体验与收获的不同,并不会成为“能否”阅读的门槛。另一方面,可能有人担心作品中黑暗的部分造成负面影响。儿童的阅读文本应该有所选择,但有所选择不等于只容得下阳春白雪。此外,这里专门讨论《三体》,其实隐含着将之与其它诸多优秀科幻作品区隔开的意味,而这并非一个真命题。若以此为假设,讨论本身的意义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 人物专访 #《三体》是否适合儿童阅读#

投递人: 绿光
0
评论
分享
2019-05-21 09:10
刘慈欣:机器能写现代诗,但远远追不上古典作家

人工智能写科幻小说,和作家写科幻小说有什么不一样?对于这个问题,科幻作家、《三体》作者刘慈欣的回答是:最可怕的不是“不一样”,而是人工智能和人之间,究竟有什么是“一样”的?

  “要是写出来一看就是机器写的,那构不成威胁。如果让我们根本分不出是人类科幻作家写的还是机器写的,威胁就来了。”

  中国棋手柯洁曾发了一条谈论人工智能围棋的微博:“人类千年的实战演练进化,计算机却告诉我们,人类全都是错的。”

  柯洁的这句话令刘慈欣印象很深。“AlphaGo对于围棋的推理过程你看不懂,但是不管看得懂看不懂,它最后赢了。”刘慈欣坦言,无论人们坚信围棋文化多么古老,与之相守的人多有禅意,而围棋比赛的存在,本质上只是为了一拼输赢。

  最近在和骆轶航的对谈中,刘慈欣表示,文学艺术的领土,已经被机器大规模侵入了。“一旦计算机、人工智能完全进入人文领域,对我们的文明又是一个冲击”,毕竟只要几秒钟就能生成一部长篇小说,那时候世界上会涌现数量巨大的艺术品。
人物专访

投递人: 太阳猫
1
评论
分享
2019-05-20 17:53
科幻电影落后文学100年

丹·西蒙斯是谁?
如果你是个资深科幻迷,听到这样的问题,一定会哑然失笑。阿西莫夫和亚瑟·克拉克之后最重要的科幻小说家之一,在西方科幻小说界,绝对是一言九鼎呼风唤雨的大神级牛人。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丹·西蒙斯的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海伯利安》获得了全球科幻文学至高荣誉雨果奖,以及轨迹奖、1991年度西班牙科幻小说首奖、1995年度日本星云奖、法国宇宙奖,入围阿瑟·克拉克奖、英国科幻奖、科幻纪事奖。此外《海伯利安》还被《轨迹》杂志票选为1990年前史上十大科幻小说,并于1997年和2006年两次入选“最推荐100部科幻奇幻作品榜”,被誉为“20世纪科幻文学史上难以超越的里程碑”。
也正因为此,丹·西蒙斯才有底气说出:“科幻电影落后文学100年。”
人物专访

投递人: 太阳猫
1
评论
分享
2019-05-17 15:25
陈楸帆:在所有文类中,科幻最能够消解人类的焦虑

“科幻小说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听起来有点天马行空,但其实有非常现实的语境。《三体》流行之后,非常多的互联网从业者、投资人试图从《三体》里面读解出降维攻击、黑暗森林法则、三体管理学等一些对企业管理有用的概念。而刘慈欣自己则非常实在地说:“我就是个写科幻小说的,而科幻的目的就在于科幻本身。”

那么,科幻到底有没有用?科幻有什么样的特质,可以处理人类文明的普遍焦虑?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作: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这句话特别好地概括了科幻小说的作用——它是当今最重要的一个文类。
人物专访

投递人: Haze
2
评论
分享
2019-05-17 14:01
102岁贝聿铭给世界留下了多少传奇设计?一图看懂

贝聿铭,男,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贝聿铭荣获了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他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美国当地时间5月16日,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享年102岁。
人物专访

投递人: Aldrich
2
评论
分享
2017-01-20 10:50
电影评论家严蓬:《降临》忠实原作又电影气氛十足 细节认真

电影《降临》 改编得很出色,我喜欢!这片子不该叫“科幻文艺片”(什么鬼),而应该叫独立科幻电影。前三分之二都非常棒,忠实原作又电影气氛十足,营造出惊惧但又期待探索未知氛围。结尾的改动确实不够好,未脱窠臼,但我觉得可以接受(国人容易感觉比较尴尬)——全照小说来你就无法在影院看到了。以4700万美元成本拍成这样,真是相当了不起。很多细节做得相当认真(举个例子:小女孩的名字Hannah,字母是完全对称的,这个细节小说里没有),特别是音效,对叙事和场面都有极大增强效果。这片子在电脑上看简直白瞎了! 科幻电影

投递人: 天狼星天文
1
评论
分享
2017-01-19 10:22
奥巴马:三体背景宏大,让我的日常工作显得渺小

当地时间1月13日,即将离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谈到:为了逃避现实,在繁忙的工作中换换脑子,他最近读了《三体》。奥巴马说:《三体》太有想象力了,十分有趣。故事背景十分宏大,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平时国会和我的工作都是在斤斤计较于一些很小的事情,而不是去担心外星人入侵 人物专访

投递人: 天狼星天文
0
评论
分享
2017-01-17 11:13
《太空旅客》制片人:中国观众缺乏科幻血液

科幻片《太空旅客》的制片人史蒂芬·哈梅尔费近日接受时光网采访时称,中国的科幻电影非常少,其实科幻的概念在中美并没有太大差别,区别在于,在美国我们一直都流淌着科幻的血液,美国人更愿意想象、相信想象力,而中国则要“务实”得多,他们更愿意质疑想象的真实性,中国观众的血液里没有太多科幻元素。哈梅尔希望通过合作,能以好莱坞的视角来创造能让中国观众接受的故事。 人物专访

投递人: 饭饭
0
评论
分享

上拉加载更多...

微博
QQ空间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