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晋康:科幻的作用是在青少年心中种下对科学的爱

发表时间:2016年08月15日 18:12

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办,北京青蜜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果壳互动科技传媒有限公司、科学松鼠会、科普中国网承办的2017年度“科普中国—青年科普科幻文创”活动暨“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计划”(Young Science Writers Hunting Project)已全面展开(活动网址:http://sci.kpcswa.org.cn/index/)。以下为专家评委的个人专访。

王晋康,“未来全连接”华为终情局首届科幻超短篇小说创作大赛终审评委。中国科幻银河奖15次获奖并成为首位获颁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终生成就奖作家,中国科幻的泰山北斗。上世纪末在中国科幻陷入低谷时异军突起,以自己的作品为火种,点燃了科幻文学的希望,处女作《亚当回归》即获1997年国际科幻大会颁发的银河奖,开启了中国科幻文学的“王晋康时代”。

王晋康中年开启科幻创作生涯,至今年近古稀仍笔耕不辍,被认为是国内最高产的科幻作家。迄今已发表短篇小说87篇,长篇小说10余部,共计500余万字。代表作品有《追杀K星人》、《西奈噩梦》、《七重外壳》、《水星播种》等。其作品被评价为“以哲理性思考为特色,苍凉沉郁、冷峻峭拔,富有浓厚的哲理意蕴,常表现人类被更高级形式生命取代的主题,具有开拓性的科幻内核和对生命本质的思索。” 

王晋康

王老曾自述走上科幻创作之路是基于偶然因素。虽然大学期间就偏爱文学,但后来繁忙的本职工作令他无暇顾及。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时年45岁的王晋康被十岁的儿子每晚缠着讲故事,于是就现编科幻故事并受到了儿子的“夸奖”。由此王老决定把他的科幻故事转化为文字,还投稿给了《科幻世界》,没想到居然得到了发表,还获得了当年中国科幻银河奖首奖。从此他正式开始了科幻创作并一发不可收拾,成为当时《科幻世界》的主力作者。

基于工程专业背景和对科学理念的坚持,王晋康将自己的科幻创作定义为“核心科幻”,即以科学体系、科学精神、科学理性和科学手法作为科幻小说的创作思维,强调“科学是科幻的元文化”,并在作品中努力做到“技术内核坚硬严谨,尽量减少明显的技术硬伤”。除了对科学的信仰,王晋康还认为科学与人文应该是互相包含,不可分开的。因此他也将哲学思想引入科幻,并形成了“哲理科幻”这一鲜明的创作特征。

成长于文革的特殊时期,曲折而丰富的人生经历给了王晋康无尽的生活感悟和创作元素,也赋予他作品悲天悯人的情怀与凝重苍凉的风格,这是目前中国科幻创作中比较少见。然而步入新的世纪,面对科幻受众的不断年轻化和文学表达的互联网化,王晋康坦言不会考虑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而改变自己的风格:“我和现在的年轻人隔得比较远,即便想融入也很难融入进去。这是自然规律,已经改变不了。另外,和年轻作者不同,我的作品都是站在过去看未来,我的经历造就了我作品中比较特殊的地方,这也是我不想放弃的。”

2015年9月20日中央民族大学,在由青蜜科技主办的“科幻 TO 未来”主题沙龙上王晋康分享“给未来科幻创作者几点建议”。

作为此次华为终情局首届科幻超短篇小说创作大赛的终审评委,看到有这么多参赛者参与科幻创作,王老也倍感欣慰并给出他的建议与鼓励。他首先希望大家能坚持写作,想要做出成绩就要全身心投入10000小时;其次是要热爱,热爱是坚持的动力;第三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不要盲目模仿自己不擅长的风格;最后是大量的阅读,阅读经典积累文学素养,阅读科学刊物积累科技知识。谈及创作的篇幅,王老认为写好超短篇并不容易。他说:“你用什么视角,语言的节奏,语言的韵律,在写之前都要预先设定。怎么样在这么短的篇幅里面把这么多的设定放进去,是很考究的。”

展望中国科幻文学的未来,王晋康认为中国科幻已经有了不少优秀作品,即使放到世界科幻文坛,放到中国主流文坛上也不逊色。但从高标准来说,中国科幻作品中可称为经典作品的还非常少。中国科幻想要得到外界真正的承认,更多要靠自己的实力。作为前辈,他也感受到国内不少年轻作家已基本成熟,中国科幻在向多元化、更新代发展。他乐观的表示,“只要中国的崛起不受干扰,科幻文学的继续发展和真正成熟也是必然的”。

王晋康(右二)与姚海军(左一)、吴岩(左二)、叶在飞(右一)在“水星文化”启动仪式上

朴素的穿着、平静的语气、宁和的气质,接触过王晋康的人,大多对他的“低调”印象深刻。但这一两年来国内的科幻影视热潮,也让这位低调的作家走出文学创作的幕后,走上影视开发的台前。就在上个月(2016年7月),王晋康与南派三叔创办的“南派泛娱”宣布合作,将携凝聚自己毕生心血的百余部作品与南派泛娱联合成立“水星文化”进军科幻影视领域,着力推广中国本土的优秀科幻品牌项目。发布会上,王老表示希望通过这次合作,开发出更富想象力和生命力的文化衍生;并以群体的努力产生规模效应,从而起到倍增的作用,把中国科幻,尤其是科幻影视大大推进一步。

对于年近古稀投入商业化气息极浓的科幻影视化浪潮,王晋康有着自己的全盘考虑。他认为科幻商业化现状并非坏事,商业化可以刺激中国科幻的繁荣,但希望在商业化的过程中,作家们不要丢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至于对自己作品的影视化改编,王老表示并不会直接参与剧本创作,但会在大方向上进行把控,这些都不会影响自己的创作。目前,王晋康的三个科幻项目电影《水星播种》、《追杀K星人》及《七重外壳》已经宣布启动,相信这也必将引起王老的粉丝及更多的科幻影迷的期待。

王晋康在接受青蜜专访时透露,目前正在创作“活着”三部曲中的第三部,第一部《逃出母宇宙》,第二部是《天父地母》。2016年7月21日,在北京举办2016腾讯书院文学奖颁奖典礼,王晋康获得“年度小说家”奖项,获奖作品正是“活着”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天父地母》。评委会对王晋康的授奖词为:“王晋康是科幻文学新时代最重要的开拓者,他纵横天宇的想象和思想实验式的写作,赋予这一文类新的灵魂与未来”。

王晋康的作品立足科技前沿,既能展开最大胆最狂放的想象,又能稳妥地将这些安放在清晰的科学理性中。在接受青蜜专访时,王晋康坦言,科学是科幻的源头,而非相反。就在前几天,王老师受邀在酒泉发射基地参观了世界上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的发射,他说,量子科学最早并非来源于科幻作家的想象,科技发展一般是超越科幻想象的,而科幻的作用是在青少年心中种下对科学的爱,放飞他们的想象力。

责任编辑 / 张健伟
我要评论
最新评论

青蜜——面向未来的通才教育。

合作联系 | 青小蜜个人微信号: qingmijiaoyu
登录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