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科学家李淼:我想创作一部科幻电影剧本

发表时间:2016年08月09日 18:07

由华为终情、青蜜科技主办,世界华人科幻协会、北师大科幻创意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未来全连接”华为终情局首届科幻超短篇小说创作大赛(官方网站:www.qing.me/sf)受到了广大科幻爱好者及专业科幻创作者的关注,以下为参赛作者和评委代表的个人专访。

人物简介:

李淼,“未来全连接”华为终情局首届科幻超短篇小说创作大赛科学顾问,现为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内暗能量领域的专家之一,理论物理、天体物理学家,诗人,科普作家。工作研究内容涉及天体、宇宙学、暗能量、黑洞、引力、Berry Phase、相互作用、弦理论、M理论、超对称规范场及其对偶理论等等。作为知名跨界科普作家,著有《<三体>中的物理学》、《超弦史话》、《越弱越暗越美丽》、《想象另一种可能》等书。

除了这些高大上的名头,李淼老师还是个萌萌哒的网红,他在网络上拥有几十万的粉丝,他用讲故事的方式讲科学,用生动的口吻谈论冷僻的学术名词,他让公众看到了物理学家感性、幽默的一面。他被称为“用才情代言科学”。在对李淼老师的访谈中,就能感受到他的博学、坦诚和亲切。

李淼

以下是青蜜科技记者对李淼的访谈实录:

Q:您是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又是优秀的科普作家,我了解到您的研究工作包括暗能量、微波背景辐射谱和暴涨宇宙、弱引力猜想等等,光是看这些名词就让我们普通人望而生畏又充满好奇,那么首先能否请您用简单易懂的几句话向大家科普一下您的某一项研究工作呢?

A:我以前研究的是超弦理论,回国后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宇宙学的研究当中。宇宙学研究的是什么呢?就是宇宙的结构是怎么来的,特别是宇宙里面的物质是怎么来的。其他的还有所谓的暗能量,以前我们是不知道的,现在我们发现了,也要研究是怎么来的,以及恒行星怎么形成的等等,这些是稍微小尺度上的东西。从更大的尺度来讲,宇宙学研究的就是整个宇宙的生老病死,大概可以用这么一句话来简单概括。当然,我们还有终极问题:在宇宙大爆炸之前到底有没有发生过什么事,只是这个终极问题现在还没有唯一的答案。


Q:是怎样的契机让您从科研跨界到写作呢?您跨界写作吸粉无数,成为“科普网红”后对原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您是如何看待“跨界”与“专业”之间的关系?

A:写作科普是一个偶然的契机,就是我回国之后,中国科学院主管的一本科普杂志《Newton科学世界》找我写一篇卷首语。当时我写的卷首语是关于我回国前的研究。就这样一不小心跨入了科普写作。当然,这不是我真正的起步,真正的起步是在网上,我在BBS上写东西。当时我有个同行做了一个BBS,我在上面介绍一些最新的研究进展。那时我写的还是比较深入的,普通人看不懂。后来随着时间发展,我写的越来越通俗,最最通俗化是近几年的从《<三体>中的物理学》到《给孩子的量子力学》。

《给孩子的量子力学》今年就会出版。这是和博雅小学堂合作,当时在微信上拉了一个500人的群给孩子和父母讲课,当然是收费的。为了让9-12岁的孩子能听懂,我必须要讲很多故事,将量子力学形象化。讲了4堂课之后,博雅小学堂就把文字笔录下来,后来我就跟以前的一个学生,现在也是一位教授一起修改。目前文字稿已经完成了,正在等插画,希望今年能够出版。现在我和我的助理还跟博雅小学堂合作了“淼叔萌萌答”,每周至少推出一篇文章。当然我还会做直播,比如这周五(2016年8月12日)晚上和腾讯合作第一次直播,大概讲在太空旅行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我回国时37岁,开始做科普时接近40岁,现在已经过了50岁,我是觉得到了这个年纪跨界是最好的。因为毕竟做科研的话,随着年龄的增长精力会衰弱,但是教育的能力却会随着经验的增长而提升。所以,跨界出来的话对年轻人来说不是太好,但对于我这个年龄特别好。

至于“跨界”和“专业”的关系,我觉得还是说一个阶段做一个阶段的事吧。但我还是鼓励年轻人来转向教育和科普,特别是在大学教书,既然可以给本科生讲课,就也应该学会给普通人解释你的研究,这还是有必要的,但是不宜用太多精力。当然,我现在用的精力比较多,也是因为前面讲到的,在我这个阶段做这些比较合适。做网红也是跨界的一个途径,而且这个途径也是非常好的,毕竟我们到了这么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分享、分享经济、内容经济,这些东西我们要善于利用。

《<三体>中的物理学》 李淼 著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Q:除了作为科学家和作家、诗人横跨文理两界外,我还看到您在网上不同渠道为大家解答或普及职场、两性以及健身等多方面的问题和知识,您也称自己为“斜杠人”,那么您是如何分配时间和精力在这么多方面并都能有所建树的呢?

A:对于跨界其他的,比如写诗、写专栏啊,我甚至还给《时尚芭莎》写文章,已经写了一篇了,就是名人专栏。我觉得这也不是不可以理解,就像一个著名的达人李笑来说的,“七年就是一辈子”。七年你可以花10000个小时学会一个专业一个行当,那你七年就能活一辈子,能干的人就能多活几辈子。特别是说当做研究的能力下降时,就可以把精力放在其他的方面发展。所以我也愿意把这句话送给大家:七年就是一辈子。

如何分配我自己的时间精力,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我专注于我自己的长处。比如说管理,到我这个年纪还是有经验的,所以建了一个新学院;我还会给本科生讲课,连续三年我都上了,下学期还会给我们学院第一届的90名本科生讲最基础的课程《力学》。除了讲课以外,在研究方面我投入的精力就少了,因为我有一个团队,我会让我的团队专注在研究上。写作方面我也有一个团队,以前我的一个学生现在是我们这里的研究员,我还有一个助理,没准将来写作需要更多的人,我还会再招聘一两个。这样就把自己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了,也利用了别人的时间。


Q:您是本届科幻超短篇小说创作大赛的科学顾问,本届大赛也提倡所谓“硬科幻”写作,您觉得写“硬科幻”需要具备怎样的科学基础?“硬科幻”文学是否对现实科学研究有影响或推动?

A:我个人觉得真正的“硬科幻”应该是由懂科学的人来写的,最好是有研究经验的人,像阿瑟克拉克;如果没有研究经验也要达到阿西莫夫的水平。阿西莫夫虽然自己不做研究,但他一直是波士顿大学的副教授,他同时也做科普,他的科普系列也很有名。这些人来写“硬科幻”我觉得是最合适的。实在没有研究经验的话也要学习大刘,多多阅读科普书籍、学习科普知识,大刘的科普知识储备是非常强大的。

我认为,广义来讲“硬科幻”创作对科学研究并没有太多的帮助,如果有过帮助,也是相对来说比较靠边的。比如说像阿瑟克拉克这样好的科学家,他的科幻创作中有过“弹弓效应”等内容是间接帮助了科学家。虽然他科幻创作中大部分预言都实现了,比如说像直角显示屏,但他并没有直接刺激发明直角显示屏的人。所以我想科幻最大的功能还是在于启发读者的想象力,以及展示未来多种多样的可能性,我觉得这也很重要。


Q:您有特别喜欢的科幻小说或电影吗?您在欣赏科幻作品时是否会出于科学家的本能分析其情节是否符合科学原理呢?

A:我最喜欢的科幻电影是《2001太空漫游》,其次是《黑客帝国》,最近的是《盗梦空间》。《盗梦空间》并没有我们说的那么“硬”,但确实是一部非常杰出的电影,特别有想象力、故事也有张力,而且内在逻辑特别严谨,我非常喜欢这部片子。

我不太会在看科幻片时马上分析,但如果感兴趣会在事后进行分析。比如像《火星救援》,我看过之后还专门写过一篇《<火星救援>里的物理学》,当然就《火星救援》的作者来说,他是做过很多计算,无懈可击的。


Q:您未来有没有科幻小说的创作计划?如果有,能否稍微“剧透”一下呢?

A:四年前我花了半年时间,每天晚上写睡前故事,写了200个,其中大部分是科幻短故事,今年大概会出版,书名是《果壳里的200个宇宙》。之后因为太忙,各种跨界,没有时间来创作,但不排除我以后退休或者辞掉院长职务后,有可能来创作一到两部长篇科幻小说,甚至说是创作一部科幻电影的剧本。其实我更想来创作一个剧本。

Q:最后请您给想提高科学素养的文科生推荐简易有趣(不会看几页就睡着)的科普书籍;给想提高文学修养或开始文学创作的理科生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

A:好的科普书确实特别多,我首推的是《万物简史》。最近也有几本书是同一个作者叫兰道尔· 门罗写的,他的《万物解释者》和之前的《what if 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也都很好,我推荐给大家。

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太多了,我觉得还是要多多读经典。特别是当叙事当故事又回到小说创作中来了之后,就是说在所谓的现代派小说之后又回潮了,我们还是要看故事。短篇要看契科夫的,长篇还是那些古典大师,比如托尔斯泰的啦,看剧本莎士比亚是永远都不会过时的。诗歌也推荐大家多读,当然好的诗人太多了,我就不一一推荐啦。


责任编辑 / 张健伟
我要评论
最新评论

青蜜——面向未来的通才教育。

合作联系 | 青小蜜个人微信号: qingmijiaoyu
登录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