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思南:我是巴迷,更是一个热爱世界的人

发表时间:2015年07月29日 14:11

他自小就是个巴迷,更是一个热爱世界的人。从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那份真正融入骨血的热爱,虽然对于一些专业词汇了解甚少,但依然会被那份热爱触动!编者希望像他一样纯粹真诚得热爱一件事物,用自己的方式去热爱这个世界!

14年 泰国沙没颂堪→沙没沙空火车上

我叫余思南,这是一篇关于自己作为巴士迷加铁路爱好者,成长经历的拙言散语。一直以来,自己根本不认为自己算这方面的达人。在这个圈子里,我的资历没有太多亮点,只是瞎玩玩。大家都是从小喜欢上这些大家伙,然后就一直爱着。无论是渐浓还是渐淡,总之是伴着个人的成长的。

什么是巴士迷?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都有介绍,当然他们用的是“公交迷”这一概念。在我看来,公交迷的兴趣点在于与公交有关的一切,如公交车辆、公交线路、运营组织、相关物件及周边产品等等,总之脱不开“公交”这个系统。而巴士迷呢,虽然是香港、珠三角等地对公交迷这一群体的称谓。但转到内地后,这称谓更加强调“bus”而非“public transit”,即对客车本身的关注和迷爱。兴趣点不限于公交车,也不限于本地的公交系统。

事实上,绝大多数巴迷本身亦是公交迷,但比公交迷更热心于整个客车乃至商用车行业的动态,也更懂车。很大一部分巴迷是迷所有车的那种真正的汽车迷,自己也玩车。说到我自己,小时候更加贴近车迷,而且是大小车通吃的那种。

后来乘用车大大普及了,我这种只爱小众兴趣而且精力也不够的,就彻底不再研究乘用车了,专门玩商用车尤其是客车。当然,对公交的爱好,倒是从小到大没有舍弃的,大部分北京的八零后(你说我算九零后我也不敢有意见啊!89年出生的人历来是八零后和九零后都不带着玩。)小时候接触最多的车辆就是公交车,对公交很容易产生兴趣。

当然,还要说一下跨界现象。因为交通领域各部门有相通性,喜欢这个的人也有覆盖多方面的兴趣,因此很多巴士迷同时也是火车迷、航空迷,有种说法管这类人叫铁公机三栖迷。我也是铁路爱好者,但是不够那么痴迷,再加上“火车迷”这词在铁路内部已经臭了名声,所以还是习惯称自己是铁路爱好者——“铁路”一词,覆盖面要比“火车”更大些,一般来说包含了对行业与产业层面,也更符合我的状况。

每个真正的巴士迷,几乎都是小时候——特别是上小学以前就启蒙的,每个城市中长大的男孩。无论是不是巴迷,小时候坐公交车时都喜欢观赏、模仿司机和售票员的工作,也会特别喜欢坐车兜风(晕车的倒霉蛋儿除外),只是有那么一小撮,对此简直痴迷了。不仅坐车的时候喜欢,在家也没时没晌的“研究”公交,结果就成了公交迷。火车迷也一样,我所认识的多数打小就喜欢火车的“真车迷”大致三种情况:要么生活在铁路边上,要么家里有在铁路工作的大人;要么小时候就常坐火车出行,而且很多人是这几种情况兼具。这样的人迷上火车,经常关心和研究,就成了火车迷。

13年 蒙古国苏赫巴托省

就这样成为了一个巴迷

我小时候是奶奶带的,没上过幼儿园,奶奶家在北三环边,窗口冲着马路。当时常常扒窗户边或者被奶奶抱着在马路边上看车(00、10后请勿模仿,现在的空气已不是当年的水平了),90年代前期路上车少,看车还能有很多新鲜感,大块头的车更能吸引什么都不懂的小孩的眼球,所以我对大车印象更深,也更爱看这类车。印象中,那时候也没少在大钟寺铁路桥下看火车,可当时居然没喜欢上这些更大、更具视觉冲击力的家伙,原因可能是那时候没什么机会坐火车,火车车厢颜色过于单调暗淡,而且从西直门火车站出发的火车很少,一天不过几对。总之不如随时都可乘坐、车身涂装也更为鲜艳的公交车,更对我胃口。

虽然当时只有三四岁,但奶奶家门口经过的一些公交车,仍深深刻在我脑海中。比如16路的4795号车,车容特别整洁,车身没有起皮,轮毂颜色乌黑锃亮,比16路其他车的轮毂颜色深很多,而且还清晰地描着一个白圈(就像参加阅兵的军车一样);又比如387路的1749、1750两个车,是90年代前期387路仅有的两台BK6141A型车,在北京客车总厂的型谱里是当时最新的公交车,比387路的主力——BK663B型晚一辈,是作为BK663系列的接班人推出的,常在晚上出来跑,周六晚上去西直门时特别爱等这俩车。

其实,对公交的爱好更多地来自于坐车。小学之前,家里人就带我几乎逛遍了北京城,在市区的出行基本都是靠公交车。我自然是享受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目的地的兴趣反而不如路途中的大,每次出门前最关心的是坐什么车。如果去比较远的地方或是坐个从未坐过,甚至不常见到的线路才是最兴奋的。沿途要是再有郊野风光,或是非常考验技术的小窄路就更High了,至今对于一些乘车片段仍有不灭的印象。

记得,坐347路去往八大处,从车道沟往西就是片片菜地和农园,完全是农村景致了。坐22路或47路(当时的22大站快车)从北太平庄去西单、前门,在黄河通道的“宝座”(北京公交迷对于挡风玻璃后能够一览路况、观看司机驾驶的正向座位的爱称)上沉醉于浓浓的柴油香、把骨头震酥的怠速共振、黄河车跑起来独具特色的“轰隆轰隆”声,以及人车混杂的窄路上,依旧不吝给油霸气十足的驾驶风格。在BD562型无轨电车舒适的黑色人造革座椅上,听着轻妙悦耳的电流声,似无声息地飘过城里的一条条热闹街巷。

在晚间336路拥挤不堪的车厢里,如越野一般越过当时还未拓路的漆黑一片的模式口垭口,在周末晚上把停在姥姥家电厂院内的,336路4600号车当玩具和小伙伴们一起“开车”。老502路黄河大通道,在高井电厂桥头一气呵成地调头。在有替代线路的情况下任性地等一个小时387路(小时候怎么那么喜欢如今的大肉车387,无语了)。坐在401路BK661型车的倒置宝座,把装糖的拐棍状容器搭在窗户上,任由它敲击着车身驶过满是高大杨树的京顺路…… 能够记住的片段不一而足,就像每个同龄的北京公交迷一样,说起当年的大公共,我也总能不断地挖掘出记忆深处的东西。话匣子一打开,就毫无逻辑地都给抖搂出来并且很难收住。

14年 太原官地矿电车队

入学后的痴迷

小时候经常坐车游荡的经历,还让我喜欢上了地图这么个花花绿绿的东西,并因此爱上地理,直至今日。当时虽然也看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但看得最有滋有味的还是北京市交通图,就是地图上描画着公交线路、背面也有公交线路途径车站的那种,经常把它铺开,然后开始YY新线路或者给既有线路做“优化”,不仅很多字都是靠看地图认识的,更把北京路网的大框架深深根植在脑海里,虽然二十一世纪以来北京道路发展得太快,我已经跟不上趟了,但打下的基础让我还可以充当人肉导航。

上学以后,认知能力年复一年的提升,对公交、对客车的喜爱就不再只是浅层的感性认识了,更多地从车迷的角度认识,比如车辆设计理念、整车有什么技术特色、用了什么发动机等等,现在看起来虽然浅显,但我可以毫不谦虚地说,现在成长于信息爆炸时代的多数小学生公交迷,对车辆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和专业水准未必比得了当时的我(好长时间都在吃那时的老本,请轻拍)。

95年我开始看《汽车之友》杂志,开始不是每期都买,99年以后几乎期期不落,直到04年对汽车的兴趣减淡。喜欢《汽车之友》的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汽车杂志只有它不只报道乘用车,每期几乎都有一点商用车(卡车、客车)的新闻或者测评,甚至在日内瓦国际车展的报道中都不吝篇幅给卡车留下两页。

小学开始到初中这一阶段,恰恰是北京公交和中国客车行业脱胎换骨的时段。这六年间,北京公交开始走市场化道路,无人售票线路、6字头小区线路、空调车和各种专线车纷至沓来,巴士、运通、百利宝甚至电车城巴、郊运城巴(此二者均为香港城巴与本地企业合资)都应运而生,票制改革、汽车公司与电车公司的合并、小公共线路的优化管理等等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还有大批量后置客车的应用、新型天然气客车的投放、新一代18米铰接车的实验等等,在整个北京公交发展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与此同时,中国的客车业,也由计划经济时代地方客车厂分割本地市场的原有状态,转向更为健康和正常的市场经济状态,金龙、宇通、安凯、西沃等等厂商先后成为了市场的主角直至今天,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技术和车型面世,在90年代末看21世纪的中国客车产业,可以说是满怀希望的。这一时期,我的关注点似乎与年龄不太相称地更多投入在了琢磨车辆和搜集资料上。路边看上去高大上的客车,我会围着它转个遍,甚至跳起来看驾驶区的模样;在老国展的车展上,付出大量时间打量卡车和客车,毕竟还年少也没看出多少门道来,无非看看记录车辆基本信息的铭牌啊、观察下表面上的零部件什么的,还不会研究底盘、悬挂、布局以及细微处的做工之类的。

12年 新疆阿拉山口

在公交方面,坐车固然还可以带给我满足感,但收集车票、剪报成了新的乐趣,尤其是后者,有效地记录了北京公交的历史,第一条空调线路808路的诞生、特字头双层车换装、BK6111系列车型的下线等等,当时北京晚报等媒体都有报道。此外,画车、设计线路,依旧是写作业或者上课走神时乐此不疲的“娱乐”活动。

初中阶段,除了以往的坐车、研究车等等重点活动,还会利用语文作业写随笔的机会评车。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春游,租的公交公司的“白柴”BK6980CF,那破车一着车就满车弥漫柴油味,发动机废热也跟着笼罩在后几排座位,车窗滑道松弛一刹车玻璃就往前滑。于是,那天本应该写春游活动的随笔,就成了批判国内客车制造标准低、号召向欧洲学习的杂谈。

好在教语文的老太太知道我是车迷,每次写关于车的文章,她应该都是硬着头皮画的勾。当时的另一大爱好是“设计”车身——用设计这词好像有点拔高了——就是按比例自己创造车身造型,画完了自己再YY个发动机和参数,只是那时脑洞太小,设计的造型中规中矩,跟今天各大厂商的大胆造型比,弱到不知哪里去了。

12年 内蒙古锡盟达里诺尔湖

到了高中,随着其他爱好的升温以及在学校内缺少同好,对汽车不再痴迷,只是闲聊时还能扯扯汽车或者给别人买车提点建议之类的。但是,公交运转(注:“运转”一词原是铁路术语,大致指铁路行车有关的工作或状态等,后被交通爱好者引申表示专门为了乘车/机/船而乘坐)这块,却大有拓展。

高中离家远了,年龄也大了,自主空间更多。我的学校有校车,是从公交公司租的包车,04年秋刚入学时还是比较老的黄海12米斯太尔底盘单机和京华“白柴”,保暖性差,而且座位3+2布置,很拥挤,入冬后就换成了通体银色的新车BK6111D3。虽然依旧没空调没暖风,但是座位布局却更加合理。更关键的是——这车安装了自动变速箱和康明斯欧Ⅲ柴油机,动力型和乘坐舒适性均大幅提升。

当时我们73304号车的女司机第一天开新车时向跟车老师说了一路这车是艾利逊自动档,美国进口的。跟车老师不懂车,听成了造手机那个爱立信,然后女司机又不厌其烦地纠正,总之心情很好。校车的车型不固定,但当时运七分公司包车队的车都是新车,所以我们总能尝鲜。多年后包车队那批车下放到线路运营,再坐上它们还是颇有感情。有时候因为早上没赶上校车或者离校时间不合适,自己坐车上下学就更有意思了。

上学的时候,本来就晚了,所以不能再走寻常路按正常的办法坐车,除去打车外,解决办法就是来什么车上什么车,多换乘并且借助快线。我家在望京,学校在东大桥蓝岛后面,如果坐公交,一般是404/614(今131)/623(今132)到左家庄倒110/120,无论是404、614还是623都走京顺路并且站站停,相对于京顺路上的八方达远郊线路比较慢。于是从家出来就随便坐一个到丽都的车(很多),再快速过马路随便倒个八方达。其实时间未必省出多少,但是却坐了很多当时鲜有机会乘坐的远郊线路和车型,如980路的金旅·马可波罗,是八方达最豪华的车型之一,在07年上线之初就已体验,在天还未亮的初春,斜躺在马可波罗软和的高靠背座椅上转眼间冲到左家庄,比又挤又慢的大公交线路牛逼多了。

回家时没有时间限制了,可选的路线更多,惯常的工体东路—新东路—京顺路走法已不能让我满足,43/350/611换乘707/627的东三环径路、350换乘752的朝阳公园径路、350换乘657的四环径路、118换乘416纯为坐电车故意兜圈子找堵径路都多次尝试。日常通勤的故意绕远之行以外,一场说走就走的“大运转”更常常发生在期末考试之后,比如,上午放学后,跟着家在通县的同桌,就上了938过去溜达一圈,或是直奔西直门、香山、颐和园这么绕一圈。

当时最讨厌的车型是BK6141,因为上高中时BK6141这款车已到暮年,看着满大街的后置车劲头十足地跑。再看看我居住地区的主要客运分公司——运七分公司成堆的满载时以老太太小跑速度艰难前行的BK6141,那99KW的小汽油机不堪重负,简直烦透了!尤其是屡次上学迟到都是因为404路的BK6141开得太慢。06年下半年,运七的BK6141逐渐下线,一大批枣泥涂装新单机车的到来让我高兴。当时自己还未意识到运七这些BK6141是北京最后的前置汽油铰接,07年2月它们在415路退役时,自己也不知情——那时候甚至不知道有巴迷这个群体,更别说通过网络获取消息了。

或者说,当时自己对前置铰接这种可谓北京公交之魂的车类,并无好感。所以即便403路在BK6141下线后换装最新一代的前置铰接BK6141D2“小财神”时,也没什么兴奋——因为冬日早上六点多坐在小财神的车厢里仍像BK6141一样冷如冰窖,开快了也还是那么颠簸。04年开始,为了迎接奥运,北京公交在车辆更新方面进展很大。LNG客车、普通线路空调车、后置铰接车、13.7米级后双桥单机车、一级踏步低地板客车等等悉数出现。我第一次亲眼看见后置铰接车时,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以前只知道铰接车发动机除前置外可以中置,殊不知还可后置,操纵信号的传递、铰接系统的控制、管路线束的布置等等让我很惊讶,直到经常乘坐已换装BK6182型后置铰接车的120路上下学时才慢慢搞明白。现在,若说起对未来的不确定,我的一句“十年前我还不知道铰接车还有后置的呢,谁知十年后会怎样”已被友人定义为语录级句子。

13年 青海湖鸟岛

一不小心迷上了铁路

上大学后,突然对铁路来了感觉。说来也巧,除了高考后往返西藏途中得以在中国铁路的顶级客车BSP高原型上往返八千公里穿越多个地区过足了车瘾见识了铁路的方方面面外,大学所在的丰台更是北京地区铁路重镇,看火车坐火车都易如反掌,于是开始爱好上了铁路。当时火车迷们最大的网络交流空间是海子网,我像很多新车迷一样,成天泡在上面精神头十足地看帖学习,即便是现在看来了无生趣的小运转记录贴,当时我都会从头到尾每图每字地认真浏览。

期间海子网因不可抗力关停过一阵,一部分火车迷转向了那时很火的SNS社区——校内网,在这上面交流得更多些。又因年龄相近,几乎都是在校或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所以85后这一拨车迷、特别是新车迷很快就熟络起来,一起约着运转、拍照、参加活动等等,很多人发展为超越车友层次的朋友、基友。

大学低年级时,我和很多车迷一样,一有空就会到郊区拍车或者运转,甚至天气好的时候还会逃掉不重要的课出去。自己不太喜欢跟仅有共同爱好但气场不相投或是再无其他共同志趣的车友一起出去耍,所以自己单独出去更多一些。和巴士迷一样,火车迷也有很多类,喜欢拍车的,喜欢运转的,喜欢研究运行组织的,喜欢研究相关技术的,喜欢收藏相关物件的,喜欢玩模型的,等等。很难把自己归为以上哪类,自己只是喜欢那种感觉,无论是坐车还是观车亦或研究运行图,只是寻求一种精神上的愉悦,目的性不太强。

比如出去拍车,我一般不会为了特意拍到某车而据点死等,更爱在好天气里来到自己熟悉的桥头、道旁、山坡上或是隧道顶部等安全地带,席地而坐,来车则拍之,无车时就静静享受天地精华了。运转时,也很少为了回去发帖而拍个不停,坐坐车、吹吹风(老式绿皮车)就好了。在车上如果我不和别人聊起铁路,根本不会被当成车迷。不过,一些重要的纪念活动就几乎是铁路爱好者们不约而同相聚的时刻了,09年3月底在北京站送别京沪直特“东方号”、10年6月为百年丰台站停运而送别等,虽然主题是伤感的告别,但实则熟人间的欢聚。

因为这个爱好,大二时还曾申请了一个自定主题的科研项目,我的选题是比较城际高铁开通后京津间各种交通方式性价比的,其中铁路部分的样本选取几乎包含了京津间各个时间段各个等级的列车。大家都知道,本科时的科研项目其实就是走走样子弄点经费,非学霸非积极分子大多不会付出很大精力和财力,可我还真把能体验的车尽量都坐了一次,对客流情况有了更直观的了解。09年春天那一阵几乎每周来一趟京津间的往返,当然为了过车瘾的运转成分大一点,并不完全是为了做项目。

作为一个经济学的学生,当时有一些课程的作业可以往铁路这个主题上靠,据我现在的不完全记忆,经济预测与决策课的期末作业是关于国铁货运量预测和分析的,人力资源课期末作业是关于火车司机薪酬管理与职业健康改进的,技术经济学课程期末作业是介绍北车铁路装备出口的,制度经济学课上研讨做过铁道部改制公司并进行运网分离设想的主题展示。

除了自娱自乐外,我还不忘忽悠同学一起嗨,08年初冬曾经组织了一次小规模班级活动,就是坐火车往返沙城,运转了一趟秀色可餐的丰沙线,去的时候坐着4447次暖气烧不旺的绿皮硬座,下车后又在寒潮狂风中老气破败的沙城镇上溜达一圈,结果回程在K44次温暖明亮的餐车上吃饭玩真心话大冒险大家就觉得跟天堂一样了。

大学头两年因为对铁路的爱好很浓,公交、客车这方面的爱好还没有正经拾起来,虽然活动范围扩大坐车的机会和覆盖面都在增大,也注册了一些论坛认识了更多的公交迷、巴士迷,但总的来说只是有一搭无一搭。因经常探寻郊区的边墙古道和进行铁路的小运转,公交方面运转与关注的重点也更偏向远郊线路与山区线路,有失于对北京公交和客车行业的整体把握。

那时候8684论坛北京区的远郊版方兴未艾,很多和我一样喜欢远郊运转的人在那里交流郊区道路、远郊公交线路的信息,分享自己远郊运转的经历。我们常在休息日或假期抽出整天时间去运转远郊线路,因为一大部分远郊线路是定点发车的,所以需要掐点,但还是会遇见人算不如天算的情况——时间没耽误,可要坐的车没进站直接溜走或者压根儿没发车。对于当年远郊公交运转而言,遇上这种事投诉都没用——接线员没听说过你所投诉的线路,付出精力却没能成功运转是每个资深远郊运转者都会“中奖”的。

从自娱自乐,到感受责任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后来对铁路兴趣渐淡,反而对公交和客车领域的兴趣逐步恢复。差不多从10年起,凡有经典老线面临撤销或缩截,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一般都会去坐运营最后一日的末班,送上最后一程。特别是2012年以后,在“优化调整、撤销重复路段”的大背景下,北京公交很多穿城长线被缩截或撤销,其中一些因线路走向、站位设置、运行速度较为出色很受乘客欢迎,自身也有着鲜明的性格,被调整虽是大势所趋却又很可惜。

如“三环飞机”627路、“三环火箭”368路、“三环大炮”699路、唯一在大北窑停站的三环主路大站车683路、横贯长安街及其延长线连接通州朝阳东城西城海淀石景山六区的728路等等。平时在市内坐车时,也更注重观察和体验,就像曾经那样,关注车辆的配属、车况,司机驾驶风格与车辆行驶风格等。即便是再日常不过的乘车出行,也会如此。同时,在论坛和相关事务的参与上也更多了,如,以前每日必上铁路论坛,现在每日必上巴士论坛;参与过与论坛共建的志愿指路活动;对万年花城、望京等地公交线路走向进行优化设计递交有关部门、在627路截线之际联系媒体奔走呼吁官方提供更加合理的调整方案等。如果说玩铁路是自娱自乐,玩公交的时候更多了一些社会责任。

13年 蒙古国科布多

小时候不喜欢旧车,更爱追新车,长大后却对老车有着强烈情怀,尤其乐于去外地追寻北京公交曾拥有的、或是北京制造的、或是在整个客车行业的经典车型。10年五一假期是我第一次专门去外地乘坐和拍摄经典老车。当时太原1路仍在使用黄河通道——这种车使用的重汽JN151底盘技术源于二战之后捷克斯洛伐克的斯柯达706底盘,中国引进后有着近五十年的使用历史,在中国汽车史上分量很重,而且这款底盘的17米铰接车也是北京公交在八十年代到本世纪初广泛应用过的。

此外,太原官地矿电车队当时还有数台BD562型无轨电车,这种车型同样是无上经典的。11年夏天在西宁的四五天里,为了BK6100C“百C”——曾经是北京巴士的主力车型因排放不达标在奥运前被大量赠予西宁——每天都在街头扫街拍摄和乘坐。而后,天津公交和石家庄公交的黄海“蝈蝈”、太原公交的全国最后15台SK5105GP“小方头电车”等等车型濒临退役之时,也都曾前往进行抢救性拍摄与乘坐。

值得一提的是,13年第二次赴乌鲁木齐时,曾专门前往米东区的中石油乌鲁木齐石化车队守候记录深受北京车迷喜爱、在北京现只剩十辆在线路上运营的京华大财神车型;在13年、14年还先后在乌兰巴托和山西襄垣五阳矿拍摄了北京曾有过的经典车型BJD-WG120A无轨电车,特别是乌兰巴托电4路的120A电车,是北京105路曾使用过的二手车,他乡遇故知总能让车迷倍加激动和感怀。

在外地城市旅行时,乘坐公交车四处转悠是快速熟悉城市的好办法,稍有经验的旅行者都有所尝试,但我在外地城市坐车不只是为了坐车观览城市景象,更会有意选取车型有特色或是线路设计有特色的来乘坐,用装逼点的说法,就是进行考察,比如昆明的青年铰接与金旅中置铰接、兰州BRT、郑州BRT、阳煤集团的安源铰接、乌兰巴托无轨电车、曼谷BRT与普通线路的老日野前置等等。

见证公交系统的历史变迁

我是前置铰接爱好者,这几年前置铰接相继到了年限,从12年开始至今,曾经的 “新一代前置铰接”——即使用进口环保发动机和自动变速箱的京华“巡洋舰”系列、“财神”系列和大/小黄海前置,也都恋恋不舍地退役解体。前置铰接是北京公交的魂,从60年代初BK650到如今的“巡洋舰”、“财神”和大黄海,从未断档,几乎所有北京孩子都有在车头听着发动机的嘶吼或高歌看着司机娴熟驾驶的记忆,也有看着铰接棚在转向角度过大时挤压到极限的快感。

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内绝大多数城市都淘汰了前置铰接车,而北京最后一批150辆前置铰接车却在06年上半年才出厂,这也是出于实用性的考虑和使用传统的延续。而几乎每一台前置铰接的司机,在路况允许的情况下都会将他们发挥到极致,18米霸气十足充满暴力美学,14米灵动有余各种钻窜。即便是动力最弱的BK6141CNG“康机小气巡”,在南四环主路上657路的司机仍能把它稳稳地踹到70km/h;而在只有六七米宽的窄路上穿村而过的18米大铰接,更是北京郊区并不罕见的别样景致——很多外地车迷初见这样的景象时,都会惊讶不已。在很多城市那样的路况只能跑10米以下的小车,而北京不仅用着中国客车国标允许长度上限的18米铰接车跑这样的路,还跑得很欢,深踩油门如入无人之境。那种在特定场景中形成的鲜明反差,更是18米前置铰接让人痴迷的重要因素。

我们无数次特意在总站上车,直奔车头发动机后的“宝座”,在卢沟桥路、聂各庄路体验着大巡洋舰的艰难错车,在老机场路和京顺路上感受着大巡洋舰的暗夜狂飙,在两广路和朝阳路上感触着18米前置的王者风范,在二环和三环主路上经历着大黄前的性感共振……22、44、57、96、300内、300快、302、312、323快、324、330、332、337、341、342、345、346、348、359、360快、364、368、老382、405、410、419、646、653、699,谨记但不限于这些曾经或仍在使用18米前置铰接的线路带给我们的欢乐与不舍。年底前,北京的前置铰接将全部退役,已有车迷花费大量时间几乎拍齐了北京公交所有的“新一代”前置铰接车,而我正在着手做的,就是尽量找遍并用影像记录外地各厂矿拥有的京华牌前置铰接车,它们近在河北、山东,远在新疆。

07年 西藏工布江达附近

最近两三年,由于对官方交通部门和公交集团的失望,我们很多人不再热切关注北京公交的变化与乱象,就我而言,把注意力放在客场行业的发展上、放在全国乃至全球公交上,视野反而更加开阔,也更有乐趣。于是,从牡丹江到丽江,从香港到雅加达,从阿拉木图到巴黎,从纽约到里约热内卢,无尽的公交系统和车辆世界值得去探索;从老式机械泵柴油机到插电混合动力系统、从传统轮减桥到低地板驱动桥、从底盘上扣车壳到全承载车身鸟笼式结构、从市场定位到具体大单,无际的车辆技术与产业状况值得去了解。

力争做一个“世界巴迷”与“资深玩家”,并不是刻意追求逼格,只是巴士可以带给我们更多东西。当旅居国外的巴迷们把中国的新车发在社交网站上并吸引了别国公交人士的注意力并询价时,当欧洲的电车迷不远万里来考察中国的无轨电车系统时,当我们冲出国内网络在国际互联网上发掘出珍贵的巴士资料和图片时,当我们即便是出差或跟家人旅行也要留出时间拍摄和考察当地客车与公交系统时,会发现自己拥有的天空很广阔。我是巴迷,更是一个热爱世界的人,主动拥抱世界,世界才会拥抱你。

责任编辑 / 郑用钿
我要评论
最新评论

青蜜——面向未来的通才教育。

合作联系 | 青小蜜个人微信号: qingmijiaoyu
登录成功